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赵贝 王俐燃 涂梦蝶 黄忠 袁超一 庞正
摄影记者 宋枕涛 刘中灿 邹斌 刘博
视频剪辑 王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2月10日上午,在武昌殡仪馆外,一位排队等待送别黄旭华院士的小姑娘,哼唱起这首《送别》,周围的人也开始跟着轻和。
2月10日10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同志遗体送别仪式在武汉市武昌殡仪馆天元厅举行。悼念的人群络绎不绝,亲人、朋友、同事及社会各界代表前来与他告别。
这首《送别》的旋律,一次次回荡在悼念场地的各个角落。菊花如雪,歌声如诉,寄托着人们对这位功勋科学家的思念与敬意。
一曲《送别》,家人一度不忍心唱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2月10日,在武昌殡仪馆天元厅,《送别》的旋律再次响起,唱这首歌的是黄旭华的家人。他们围在黄旭华的身边,一曲未毕,已是泪水涟涟。
这首歌是黄旭华生前最爱的歌曲之一,但也一度是他弥留之际家人的禁忌。
在黄旭华生命的最后岁月里,他曾在ICU里一次次陷入昏迷。小女儿黄峻说,父亲平时爱好唱歌,母亲和姐姐们就用唱歌的方式,努力来唤醒他。她还记得,母亲说过,有一次连唱了三首歌,父亲终于有了反应,看向了母亲。这样的“ICU里的演唱会”进行过一次又一次,许多父亲爱唱的老歌,黄峻自己也没有听过,但婉转的旋律一次次在病房里响起,一次次唤醒了父亲。
有一次,母亲无意中说起,父亲很喜欢李叔同的《送别》,差一点就要唱这首歌,但立即被黄峻制止:“这首歌现在不能唱!”而当父亲真的离去,黄峻建议一起唱这首歌送父亲时,坚决反对的轮到了母亲,“妈妈说不能唱《送别》,因为他永远在我们这里,不能唱《送别》。”
“爸爸,我爱你!因为我好像从来没有当面对他说过这句话。”在面对央视记者采访时,黄峻曾眼含热泪说,父亲和自己都不是直白的人,不会这样直接热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如果要说出自己的心声,说出最想对父亲说的话,她还是想说这句“我爱你,很爱你”。
《送别》声声,是家人对黄旭华最深厚的情感。
一曲《送别》,四面八方为您而来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从天之涯,从地之角,怀着对黄旭华老人的敬意与哀思,人们从全国各地奔赴武汉而来。
据统计,仅2月8日、2月9日两天,赶往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追悼现场的市民近万人。2月10日,赶到武昌殡仪馆送别黄旭华的群众也数以万计。他们从四面八方而来,用脚步奏响了一曲深情的《送别》。
鄂州市民陈进是最早赶到告别仪式现场的人之一。他当天早上6点多就开车赶到武汉,在寒风中等待了4个多小时,只为向黄旭华院士献一束鲜花。
“未曾谋面,深受其恩!”这是吊唁群众说得最多的话语。
“我看了电视剧《功勋》,了解到黄老的事迹,他为了我们中国人不再受欺负,为了造核潜艇,舍小家为大家,他是我们的功勋,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人。”武昌殡仪馆门前,来自安徽阜阳的苏子龙说道。
2月10日凌晨,苏子龙乘坐火车前来武汉,清晨6时左右抵达武昌殡仪馆。“在我心中,黄老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我也希望向他学习,多做点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黄老逝世,我一定要来送他老人家最后一程。”一大早,来自山东青岛的军事发烧友王清强来到武昌殡仪馆,送别黄老。王清强9日晚上乘坐飞机专程从青岛赶到武汉。他说,黄旭华院士设计的我国第一代核潜艇退役后就在青岛海军博物馆展出,他每年都会去青岛海军博物馆参观那艘核潜艇。
吊唁群众胡女士收藏了一张黄旭华院士的照片。这是十年前,胡女士在黄冈市英山一中读高一时,黄旭华院士到学校作报告时拍摄的。她说,当时黄院士的报告里,她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忠孝不能两全,但是对国家的忠就是对个人家庭的孝”。“当时,黄院士给我和同学们签名时,写下了一句话:梅花香自苦寒来。”胡女士说,这句话她一直铭记心间。
还有很多不能赶来的外地群众,也通过线上平台订花送到现场吊唁。宁夏、重庆、江苏、东北……深情来自全国各地,而在英雄之城武汉,人们倾尽一城花,只为奠一人。
一曲《送别》,唤起多少家国情怀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黄旭华的一生,都离不开核潜艇,但是生活中的他,其实也是一位“资深文艺青年”。黄峻回忆说,父亲会多种乐器,包括扬琴、二胡、口琴。侄女李晓彤也记得,姑父用口琴吹过《送别》。
声声《送别》,唤起的是家国情怀。
2月10日清早,武汉市民陈先生来到七一九研究所黄旭华院士吊唁厅外,隔着围墙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20多年前,陈先生曾在海军东海舰队服役,他说:“当年,每次出任务回来,都感觉我们的祖国非常强大,也是有了黄老这样的功勋研制了先进的武器,才让我们腰杆更硬!”
2月10日上午,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来到送别仪式现场,沉痛悼念黄旭华院士。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两位科学巨匠之间的交往,也有歌声相伴。
2024年6月24日,李德仁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北京参加颁奖大会并受奖。
“黄老说自己通过电视收看了颁奖大会,作为老朋友,为我感到骄傲。我特别感动,回武汉后,我和夫人专程去看望他,向他道谢。他在医院与疾病斗争,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我们深受感动!”李德仁追忆道,“黄旭华院士说,‘中国航测之父王之卓先生是我毕业的上海交大校长,又是你的导师,所以我们师出同门!’”
声声《送别》,唤起的是报国之志。
2月9日,在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的悼念现场,这首《送别》在大厅萦绕回响。
一位17岁的武汉高中生带着口琴而来,在厅外草地角落,吹奏起《送别》,用自己的方式送别黄老。
这位张同学说,黄老是他最敬佩的一位科学家。“黄旭华院士一生科技报国,不计名利,先后向科研教育机构捐献奖金超过2000万元。”张同学说,从初中开始,他就多次将黄老的事迹写进自己的作文当中,黄老的精神,如他人生路上的一盏明灯,给他很大的鼓舞。
“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这是“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给黄旭华的颁奖词。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英雄城市武汉,满城鲜花送别。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在武昌殡仪馆天元厅门口,准备排队入场的市民,自发高喊:“黄老,一路走好!”
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完成了《送别》的最后一个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