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荣昌:村医抢“工分” 群众得实惠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01 18:35

  新华社重庆4月27日电(记者赵宇飞)重庆荣昌县仁义镇永灵村铜鼓卫生室村医吕凤莲现在特别忙。记者来到卫生室时,她刚送走两名前来抓药的糖尿病患者,正准备外出到村民家随访。45岁的吕凤莲经常工作到半夜,村里没有路灯,她打着手电筒到村民家里随访,写成报告录入电脑,完成信息化管理项目的“工分”。

  在荣昌县,像吕凤莲一样积极工作的村医不在少数,这得益于该县的村医收入“工分制”改革。一直以来,村医的身份仍是农民,要调动其工作积极性、用好公共服务经费,并非易事。2010年起,荣昌县探索政府购买村级医疗服务的新机制,以计“工分”的形式向村医支付公共卫生补助,村医的工作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该县580多名村医就是政府购买服务的提供对象。考核内容共16类54项,所有项目按时间成本、劳动强度、重要程度等确定分值。同时,该县还建立了包含42项指标的服务质量考核体系,满分100分,数量分乘以质量分就是村医所得的“工分”,“工分”越高,获得的补助就越高。

  2014年,全县村医个人公共卫生补助最高的4万元,最低的仅几百元。吕凤莲去年挣了1万多分,得到补助近3万元。“当村医快20年了,没想过能挣这么多钱。”吕凤莲说,“我不是最多的,还要努力啊。”

  收入低的村医并没有怨言,反而憋了一股劲。仁义镇红梅社区卫生室的王兴琴去年拿到6000多元补助。她说:“人家工作做得多、做得好,应该多拿钱,我分数低是因为电脑操作不行,我正在学电脑,争取今年能拿到1万元。”

  实行工分制前,峰高街道东湖社区卫生室43岁的村医陈远兰曾多次想过改行。“以前收入低,干多干少都一个样,发现慢性病患者也懒得上报。”陈远兰说,现在她每天都会到村民家里随访,发现一例上报一例,去年拿了2万多元的补助。

  实行工分制后,基层群众的健康也有了保障。在东湖社区卫生室,61岁的村民冉廷海正等着抓药,尽管因脑血栓说话不清楚,但他一直拉着记者的手,用模糊不清的声音反复说:“陈医生,对我们好啊!”

  峰高街道峨眉社区52岁的刘显成告诉记者,多亏村医廖彬在日常随访中发现他患上糖尿病,由于发现比较早,再坚持吃药,定期检测血糖,病情控制得不错。

  统计数据显示,村医的服务质量大幅提升,其中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管理率均比2010年提高了4倍多,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也提高了近两倍,居民满意度由实施“工分制”前的62%上升到81%。

  峰高街道峨眉社区86岁的村民陈广林说:“我们知道现在村医要按‘工分’发钱,这是个好政策,受益的是老百姓。”

  荣昌县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由35元提高到40元,增量全部用于支付村医的公共卫生服务,未来补助经费增加后,他们会将资金整合打捆,一并计“工分”发放。

  然而,村医们仍有后顾之忧。多名村医说,政策越来越好,没有理由不好好干,但大家为基层的公共卫生事业付出很多,身份却还是农民,到了六七十岁也不敢退休,盼着国家能尽快解决他们的身份和养老问题。

  荣昌县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村医队伍严重老化,40多岁的村医都算是年轻人,村医的知识结构有待更新,日益繁重的工作需要越来越专业的技术水平来保证服务质量,而荣昌580多名村医中,只有100多人有执业证书,但由于没有养老保障,老的村医不愿退出,新的村医进不来。

  基层干部期盼,尽快建立村医退出机制,将一些优秀的村医纳入卫生院医生队伍,再把岗位转给有执业证书的村医,一步步淘汰不适应岗位要求的村医。长远来看,应逐步解决村医身份和退休养老问题,让村医们无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