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让发展更有温度 让幸福更有质感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8 06:49

大足中心敬老院室内照

2013年12月建成投用的邮亭敬老院

“民政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

民政工作好不好,不但关系到社会安定团结,更是衡量人民群众生活幸福与否的重要指标。

近两年来,大足区民政局积极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在保障基本民生、维护群众权益、创新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为全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建规立矩约束“小微权力”

“人情保”“关系保”一度是困扰低保的顽疾,如何在低保认定发放工作中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考验着基层民政的智慧。

在大足,因为党员干部亲属享受低保事项申报制度的推行,低保这一敏感问题,成为了让“群众明白、干部清白”的阳光话题。

龙水镇桥亭村支部书记杨进德的儿子因车祸死亡,儿媳改嫁,不清楚去向,留下两个年幼的孙子。杨进德按照程序为两个孙子申报了低保。

“有的群众一直不理解,认为我是村支书,孙子才能吃低保。”杨进德说,涉权事项公开后,他如实向组织报告了情况,并把孙子吃低保的原因、标准张榜公示,群众看得清清楚楚,误解自然也就消除了。

杨进德所谓的涉权事项公开,也就是大足区开全市先河建立的“党员干部亲属享受低保事项申报制度”——

该区将全区309个村(社区)的“四职”干部(含区财政补贴的其他专职人员)、27个镇街机关事业单位的党员干部、区民政局全体干部职工的近亲属信息进行登记、汇总和备案,建立“党员干部亲属基础信息数据库”,并对全区党员干部亲属享受救助事项申报情况进行100%核查比对,把党员干部亲属享受社会救助情况在该亲属所在的村(居)务公开栏和村(居)民小组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大足区共1962名涉权人员、党员干部依照“党员干部亲属享受低保事项申报制度”主动报告本人及其亲属基本情况信息。通过比对、核查、公示、说明、监督执纪等程序,取消了党员干部亲属享受低保112人,民政建档特殊困难家庭322人,清退临时救助家庭1户。

给“微权力”的运行立起“真规矩”,大足区民政局的这一创新作为,在区内外引起广泛反响,得到群众衷心拥护。

在此基础上,大足区提炼总结出“党员干部涉权事项公开制度”。这也意味着,大足全区所有的领导干部亲属,不仅仅只是低保涉权事项将接受比对核查,而是几乎涵盖所有惠民资金类和惠民项目类时,都将接受严格的比对核查。

“一项由民政系统发端的新机制,最后逐步上升为一个地方的制度性规范,大足民政做出了很好的探索。”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救助基金强化托底保障

对于三驱镇月池6组的杨英(化名)来说,今年注定是充满波折的一年。年初,因为产后大出血,杨英出现多器官功能性障碍,在辗转大足区人民医院和西南医院抢救治疗数月后,杨英于7月28日出院回家,虽然捡回了一条命,家中却因此欠下了巨额的医疗费用。

尽管在住院期间,大足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三驱镇政府、社会各界对杨英纷纷伸出援手,实施了救助,但对杨英一家来说,仍是杯水车薪。

大足区民政局详细调查了解了杨家的实际情况后,第一时间为其家庭4人及时办理了低保,每月低保金1330元,解决了家庭基本生活问题。与此同时,一笔10万元的应急救助基金也已落实到位。

随着这笔款项的发放,杨英也成为了大足区享受应急救助基金的第一人。基金自正式运行以来,共发放救助金633.2万元,661人次受益,充分发挥了基金应有的作用。

“应急救助基金,有利于我们加大对民政事业发展保障力度,履行好基本民生保障职责。”据大足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健全临时救助制度,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区民政局牵头在全市率先建成了金额为1000万元、(删除)覆盖全区的大足应急救助基金,作为临时救助的兜底资金,

基金主要用于特困人员、低保户、重度残疾户、建卡贫困户以及其它困难群众家庭,因患重大疾病、遭受重大灾害伤害、出现住房安全无力自建或修缮,以及其他特殊突发原因导致家庭陷入困境,社会救助和扶贫政策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帮扶之后仍存在严重困难,帮助其摆脱困境。

其来源主要为每年划拨800万元专项资金,200万元整合社会救助类资金,以及开展部分社会募集、网络平台筹集。基金运行以来,区委、区政府安排区级资金2000万元注入到重庆市大足应急救助基金中,增加救助范围,加强对出现房屋安全无力自建或修缮的困难群众实施救助,以保障救助更充分、更彻底。

“通过发展完善,我们将逐步形成区镇纵向贯通、部门横向连通、资源互联互通、具有大足特色的应急救助体系,建成线上线下相结合,集申请、募集、审批、公示、资助为一体的救助平台,充分发挥基金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托底保障作用。”该负责人表示。

“软硬兼施”实现高质养老

养老服务关系到每个家庭、每个老年的切身利益。

作为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主管部门,大足区民政局将全区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紧扣“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以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着力在养老设施建设和养老服务提升上“软硬兼施”,努力为全区老年人打造高质量的“养老生活圈”,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

邮亭镇东胜新村,一座环境优美的仿宋四合院,十分打眼。这里是邮亭镇敬老院。在投用多年后,这个小院正在进行一场“变脸”——每层楼增设护理站、设立微型消防站、升级公共浴室、增设无障碍扶手、增加休闲座椅……提档后的敬老院,将为当地老人的晚年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精彩。

邮亭镇敬老院的蝶变,要得益于大足区积极探索的“10 2 1 N”区域性供养模式。

针对特困人员供养服务存在机构单个规模小、点多面广、房屋新旧不一、设施设备内部管理与标准养老机构要求有较大差距、床位利用率低等问题,大足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条件较好能覆盖多个镇街的供养服务机构,规划为区域性供养服务机构,全面推行“10 2 1 N”区域性供养模式。

“10”即设立拾万、双桥、邮亭、宝兴、珠溪、高坪、回龙、玉龙、龙岗、棠香(中心敬老院)10个供养服务机构为自理型区域性供养服务机构,用于服务本辖区及周边镇街自理型特困人员。

“2”即设立铁山、智凤2个供养服务机构为失能型区域性供养服务机构,用于服务全区身体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

“1”即以大足区第三人民医院为依托,设立万古精神卫生福利服务中心,用于服务全区精神失能特困人员。

“N”即将万古、国梁、宝顶、龙水等富余的供养服务机构,作为经营性使用,面向社会招商,积极引进公办或社会力量参与运营管理,发挥国有资产效益。

目前,大足区域性供养工作已进入实施阶段,并与市第一福利院达成了合作协议。按计划,到2020年,全区养老服务市场将全面放开,养老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高,供给结构更加合理,政府运营的养老床位数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不超过50%,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

加快构建“大养老”格局,大足区还在积极探索推行城乡互助式养老。目前,在两个市级贫困村试点,年内将在区级贫困村实现全覆盖,明年则将在全区城乡范围推开。

比如在宝顶镇铁马村,就通过村民志愿者的挖掘与培育,逐步建立起村民互助会,对村里独居、高龄等困难老人的日常衣食住行,进行全方位关怀,并定期开展精神慰藉服务。

目前,大足福佑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已经入驻铁马村。就在近日,社工中心联合宝顶镇卫生院,在铁马村开展了义诊活动。为当地群众,特别是独居、高龄等困难老人进行了健康体检、健康知识宣传、发放常用药品。

“四类人员”入住单间配套

宝顶镇车家村,农村散居特困人员罗文举最近迎来了一个“大事件”——全新的安置房顺利交房,30平方米的单间配套里,卧室、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且水电全通。告别危旧房,罗文举迎来新生活。

农村散居特困人员D级危房安置工作是解决困难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的“大事”,也是涉及工作对象情况复杂、需求多样化的一件“难事”。

为了把这件大事、难事办好,大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召开区委常委会专题听取该项工作汇报。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召开专题会议,对涉及D级危房数据摸底、特困人员安置、宅基地复垦补偿、D级危房拆除等工作进行研究部署。

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区民政局成立了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民政局领导干部联系制度,实行分片包干联系督促镇街落实农村散居D级危房安置工作。

各镇街按照区委、区政府“五个一批”的总体要求,根据特困人员实际情况,进行分类安置,对严重精神障碍、传染病、极度不良嗜好、其他安置困难的“四类人员”建设单间配套房安置;对其他人员采取投亲靠友、入住敬老院、入住五保家园及其他方式安置。

据统计,目前大足区有特困人员5318人,其中城市特困人员171人,农村特困人员5147人;集中供养的特困人员659人,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4659人。经镇街多次调查核实,6月8日,(删除)最终确定了全区农村散居特困人员D级危房统计数据为1104户。

针对这1104户,由区委、区政府与各相关镇街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具体安置方式及目标任务。其中:单间配套房安置111户、投亲靠友安置691户、敬老院安置59户、特困安居家园安置40户、其他方式安置203户。

为保障散居特困人员的人身安全,杜绝散居特困人员回流危房,1104户中要求房屋拆除的有593户、封闭511户。

截至10月底,111户“四类人员”的单间配套全部建成验收入住,40个“特困安居家园”全部完成修缮并入住。

“三力引领”推动基层自治

紫色、红色、绿色、黄色、白色……如此的斑斓色彩,不是出现在花海,而是来自稻田,是不是一种很奇妙的体验?

金秋时节,行走在大足区拾万镇长虹村的田间地头,满目所及的便是这样的神奇画卷。凭借这样的奇景,拾万镇已然成为全市乡村游的一大热点。

五彩水稻,让长虹村声名远播。而令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神奇的“五彩稻田”,这里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同样让游客们津津乐道。

“将基层治理融入乡村旅游发展、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中,充分激发出村民参与的内生动力,长虹村因此守护了绿水青山,也留住了乡愁。”拾万镇相关负责人说。

提高城乡基层自治能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是实现社会治理总目标的关键。为了让更多群众参与到村(居)级事务管理中来,让各项政策的落实更加准确、村(居)级事务的处理更加透明,区民政局积极创新基层治理,指导拾万长虹村探索开展“三力引领”基层治理实践——将村民培育与乡村形象紧密结合,同时挖掘干部、党员、老辈三股中坚力量,参与村居事务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了推动乡村振兴的巨大合力。

“三力”中第“一力”是干部力量,主要解决治理中领导力问题;第“二力”是党员力量,主要解决模范力问题;第“三力”是老辈力量,主要解决内生力问题。

这“三力”的影响力可以调动更多主体的参与,通过多元主体参与来体现治理的活力。

比如围绕美丽宜居乡村形象建设,村里搭建起环保宣传队、形象改造队、环境维护队等村民自治组织。环保宣传队由“干部 老辈”组成,负责向村民进行环保知识宣传;形象改造队由“干部 党员”组成,负责对村内环境有问题的地方进行改造;环境维护队则由“三力”共同参与,定期对村内环境进行维护。

结合实际需求,以及前期实践总结,如今,长虹村进一步提炼出“7单工作法”开展基层治理工作。“7单工作法”以基层治理需求为基础,以“干部 党员 老辈”为主要合作推动力,通过7个步骤,促进治理需求的解决。

“收单”——通过村委公告栏、微信群QQ群、村委日常工作收集、村务公开综合服务平台APP等方式,收集村民对村居环境治理工作的需求。

“筛单”——收集整理需求,建立村居环境治理需求数据库,确定紧迫解决的治理需求。

“定单”——明确治理目标,确定参与主体队伍、治理平台等信息,制定环境治理计划。

“议单”——宣传、引导村民开展村民议事,记录村民议事过程,整理议事记录。

“晒单”——公开反馈议事过程与议事结果,展示村民参与议事,发挥作用情况。

“落单”——根据议事结果,跟进落实议事措施,并对落实情况进行反馈。

“修单”——议事结果落实后,评估落实效果,对效果不好的结果措施进行调整,不断丰富完善议事效果。

“三力”引领,“7单”推进。这样一来,既保障了群众在村民自治中的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又调动了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推动了乡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王萃 王琳琳 王文飞 图片由大足区民政局提供

微信图片_2019063015143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