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新区: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加快发展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01 18:33

原标题:城市发展新区:创新体制机制 推动加快发展

  重庆日报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系列报道·城市发展新区之四

荣昌社区综合办理大厅。 记者 万难 摄

  在荣昌县汽摩配套产业基地,企业家们正在观看可运用于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桩的高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演示。记者 张锦辉 摄

  作为“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的城市发展新区,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重任。在这一区域,几乎天天都有项目落户、开工、或建成投产。面对新要求、新形势,该如何让体制机制为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指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职能转变为核心,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大力简政放权,优化机构设置,严控人员编制,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按照这一要求,城市发展新区各区县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创新体制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以期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推动加快发展。

   1 简政放权: 为发展工业、招商引资大开绿灯

  办一个厂房房产证,耗时4个多月,跑了10多个部门,盖了20多个公章,花了几万元,却依然搞不定。

  提起往事,江津区一家企业负责人感触很深:环节太多、流程太长、要求太严、速度太慢、管事的人“太忙”……只怕过五关斩六将的关云长也没辙。

  这听起来夸张,但却是创业者们曾经的烦恼,也是创新体制机制必须闯过去的难关。

  “能放就放、能减则减!”去年9月,江津区15个职能部门将48项行政审批和管理权、12项行政执法权,下放给珞璜工业园等七大平台。“发展工业是城市发展新区的重要任务,而这离不开招商引资、兴办企业。但若让投资者四处吃闭门羹,谁还来投资?还来兴办企业?因此,要加快发展,就必须简政放权!”该区一负责人说。

  “简政放权”,短短四字,却让市场活力全面迸发。据统计,江津区此次简政放权,直接带动2013年度审批、核准和备案投资项目621个,与上年同比增加100个;项目计划总投资461.6亿元,与上年同比增长35.7%。2014年1至7月,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0.4亿元,同比增长25.1%。

  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为各类市场主体松绑,该放的要坚决下放,该取消的要取消,该合并的要合并。”按照这一要求,城市发展新区各区县不约而同将简政放权作为“当头炮”、“先手棋”,今年以来,这项改革已取得明显成效——

  綦江区优化审批流程,审批时间由262个工作日缩减至25个工作日,25项独立行政审批事项调整为并联审批,2项独立审批事项调整为合并审批,30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调整为过程监督。

  永川区放宽市场主体登记条件,推行“先照后证”,注册资本改为认缴。今年1-6月,新办企业863户,同比增长36.3%;新发展个体工商户2316户,同比增长40.9%。

  合川区公布区县级权力清单,将473项行政审批项目对社会公开。为在5年内减少三分之一审批项目,该区做出规定,清单以外,一律不得实施行政审批,更不得违规新设审批事项。

  2 该管要管:让城镇化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

  城市发展新区各区县正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这其中,南川区提出,到2016年,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3平方公里,到2020年达到28平方公里;铜梁区提出,到2016年,建成“35平方公里、35万人口”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永川区规划,到2016年,力争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人口达到70万。

  对此,该如何加快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指出了明确路径:“转变政府职能,不是简单一放了之,该放的要放,该收的要收;该弱化的要弱化,该强化的要加强。”对此,城市发展新区各区县坚持该管的要“坚决管”,把城镇化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从产业布局、基础设施、要素市场、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积极谋划、加快对接。

  涪陵区加快了新城区在交通、教育、医疗、商贸等方面的建设和发展力度,各方资源开始向新城区倾斜。

  璧山区着力完善城市生活功能,公共服务中心、文化艺术中心、璧山中学、人民医院、“无线城市”全面建成投用。同时加快建设“孩子出生、幼儿园、小学、中学、职教、就业、居住、看病、购物、娱乐、养老、殡葬”等一批精准服务项目。

  潼南县加快完善城市配套设施,推进棚户区改造和金福岛开发,以“一江(涪江)、一河(潼南运河)、一库(大石桥水库)、一湖(朝阳湖)、一湿地(重庆涪江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打造水体工程,扮靓亲水岸线。

   3 分类考核:既要发展工业,也要坚持“四化”同步

  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提出,“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和实际,进一步完善市对区域及区县分类指导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和考核标准。”根据这一要求的精神,城市发展新区各区县对各部门、乡镇(街道)迅速启动了分类考核。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各区县在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重要任务的同时,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并充分考虑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统筹平衡,不搞“一刀切”。

  今年初,大足区出台分类考核办法,卸掉了过去捆住乡镇(街道)的不合理、不公平的政绩“考核”,将27个镇街分为城市发展、工业园区与城镇化发展、纯农业发展三组,每类分别有考核重点和目标评价体系。

  大足区委组织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传统考核办法,对所有乡镇(街道)不管你是长跑还是游泳,都是“一把尺”量到底。“一些资源条件差、底子薄的乡镇,工作再努力,考核也排不上好名次。最后只能是强者跑得轻松,越跑越没动力;弱者跑得疲惫,越跑越没信心。”

  如今实行分类考核,该区铁山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底气更足了。镇里聘请农科专家编制了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依托传统优势发展蔬果种植、大足黑山羊养殖等产业,努力让农业成为富民强镇的主导产业。

  铜梁将全区28个镇街划分为工业和城市发展区、特色产业发展区、现代农业发展区、生态保护发展区,进一步完善分类指导机制,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政策和考核标准。

  南川区对一轴中部经济带重点加强经济发展贡献度的考核,提高经济发展类考核指标权重;对北部现代农业区,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核;对南部生态旅游区,重点考核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

  别看这只是考核标准的一个变化,它所造成的影响却很大,直接给城市发展新区中的乡镇(街道)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一批过去的“拖油瓶”乡镇,也跃上了区域发展的前沿。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