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动移风易俗接受者,
总的来说还是偏少”
“花坛葬使用可降解材质的骨灰坛,下葬一段时间后骨灰坛将分解消融,与逝者骨灰一同融入土壤中。”南宁市殡葬服务管理处党委书记邓远华介绍说,作为新的生态安葬方式,“花坛葬”占地少,地方可以重复利用,且操作比较简单,较之其他方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2014年4月1日,我区在南宁市举行首次免费公益“花坛葬”集中安葬仪式,当时共有318位逝者的骨灰坛安葬在青龙岗。今年,南宁、柳州和桂林成为每年公益“花坛葬”活动的常设举办点。记者了解到,有248位逝者的骨灰坛参加南宁市今年的花坛葬,两年累计仅566人。
邓远华分析,目前报名“花坛葬”的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逝者亲人远在他乡生活,不方便每年返乡祭扫;二是逝者直系亲属多已亡故或不方便操办葬礼,其远亲或友人在征得家属同意后报名;三是部分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群体,因为目前南宁的“花坛葬”不仅费用全免,逝者家属还能得到500元现金奖励。“主动移风易俗接受花坛葬的逝者家属也有一些,但总的来说还是偏少。”邓远华说。
记者联系到一位选择“花坛葬”的逝者家属。这位中年男士告诉记者,他的叔叔一生简朴,临终前曾委托他“用最简单的方式处理骨灰”,所以选择了“花坛葬”。即便如此,他还是一再要求记者要“低调”:“我并不希望太多身边人知道。”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种“面子”困住“里子”的情况并不少见。家住北湖路一带的禤女士告诉记者,她的母亲一辈子都喜欢种花养花,老人家看到报纸上有“花坛葬”的信息后就向儿女们提议,不料几个事业有成的子女全都反对。“其实我也支持我妈,可又担心亲戚朋友以为我们是图省钱。”禤女士有些无奈地说。
“慎终追远本来是好事,但充满亲情的安葬并不见得就是要多花钱。”长期从事宗教研究的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容志毅说,移风易俗远非简单的一句“花坛葬光荣”就能解决,要努力让“厚养薄葬”成为全社会认同的新风尚,“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是我国殡葬业继火化遗体后的第二次革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