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第五批区级非遗名单出炉啦,看看哪些上榜了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0 14:49

推荐的申报材料的评审

产生了传统技艺、传统医药二个类别的

6个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这些非遗项目,你见过多少?

赶紧来一睹为快吧!

1

非遗应月斋二胡传统制作技艺做二胡,我们是专业的

说到二胡你会想到什么?是阿炳的二泉映月?

那你知道中华传统乐器二胡是如何制作的吗?

其实在沙坪坝,也藏匿着一种传承了上百年的二胡制作技艺,就是应月斋二胡传统制作技艺。

应月斋二胡传统制作技艺属二胡制作的重要分支,历史悠久。

应月斋二胡近四代传承从夏玉堂开始,经周仲良、傅应康,现已传承到商雪松,脉络清晰,谱系完整。

应月斋二胡追求明式家具的简洁、古朴,选用红木、紫檀、花梨等旧家具优质硬木为制作材料,经选材、下料、琴轸、琴杆、琴筒、琴托、琴弓制作等各个工序方能完成,工序复杂,制作精良,工艺传统。

应月斋二胡讲究一器一木,古木制作,具有声音通透,音律优美,匠心独运,制作精美等特征。

应月斋二胡传统制作技艺体现了重要的艺术审美价值、文化研究价值、实用收藏价值及市场经济价值,深受大众喜爱,成为当地的一朵艺术奇葩。

2

非遗梦野间古琴传统制作技艺

琴棋书画中的“琴”

说的就是我了

琴棋书画在古代是文人骚客、名门闺秀修身所必须掌握的技能。文人逸士,以琴会友,觅知音,琴也是古代人们交友的必备工具。在沙坪坝歌乐山的梦野间古琴传统制作技艺,其制作精美,音淳淡雅,也是古代人居家旅行、聚会交友的必备之物。

据文献记载,此技艺起源于清末广陵派古琴家空尘和尚(枯木禅师),后经黄勉之、杨宗稷、管平湖、田双琨几代传承,于2005年传至第七代陈巨涛手中,传承有序。

梦野间古琴传统制作技艺集雕刻、漆艺、书法、音乐于一身,承载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其制作精美,工序复杂,主要通过11个步骤300多个环节,分为选材、制面板、底板、合琴、制配件等工序,制作费时耗力,需两年以上方能完成。

梦野间古琴传统制作技艺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工艺,所选材质优质天然,所制古琴音淳淡雅,音色悠远,其形式多种多样,形制庄重沉稳,大巧若拙,有着深厚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3

非遗沙磁宋氏篆刻技艺我就是活字印刷术的前身哦

现在的人们,会在戒指、ipad上刻字,虽然科技高速发展,刻字也变得具有仪式感。其实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这便是最早的篆刻技艺。

沙磁宋氏篆刻技艺沿袭金石篆刻以篆书入印面,将篆法、章法、刀法融为一体,讲究“三分篆,七分刻”,融通篆刻者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修养。

宋氏篆刻以“父传子”的家庭传承方式,从宋旭祥开始,经宋云三、宋延喜,现已传承至第四代宋志恒,传承有序。

宋氏篆刻技艺独特,浑朴灵动,气势磅礴,其技艺要求精,水平要求高,工艺流程繁琐,经选材、打磨、构图、刻印、边款等工序方能完成,其中刻印刀法在篆刻中显得尤为重要,其刀法多样,刻印讲究,所制印章印文工稳苍劲、浑穆雄健,刀法醇厚渊雅、笔意丰沛,既有书法的刚劲,又有绘画的飘逸,书画合一,推陈出新。

4

非遗雷家酸辣粉传统制作技艺来一碗祖传的酸辣粉吧

酸辣粉是重庆名小吃,是重庆人的最爱之一,在重庆说酸辣粉,就不得不说得到雷家酸辣粉。雷家酸辣粉自清末起,便一直以家传的方式传承至今,谱系清晰,从雷成太一代开始,现已传承至第五代雷开洋、米光副。

雷家酸辣粉传统制作技艺讲究“酸、辣、鲜、香”,始终保持着酸辣粉最初的劲道,在重庆地区极富影响力。

雷家酸辣粉选材讲究,制作精细,需经过红薯粉制作、佐料调制、配调出粉三大部分,选原料、清洗、改刀、磨浆、过滤、沉淀等近二十余道工序方能完成。

雷家酸辣粉作为巴渝地区的传统名小吃,料鲜质好,粉条色泽光滑,晶莹剔透,劲道弹牙,酸辣味美,浓香开胃,深受大众喜爱,是巴渝地域特色风情的自然体现。

5

非遗左婆婆扁担面传统制作技艺

这一碗面,看着就要流口水了

担担面是四川成都和自贡著名的地方传统面食小吃,左婆婆扁担面传统制作技艺自清末以来,从左纯德开始,以一根扁担横两肩,前灶后碗热面来,叫卖游走于黄沙溪、朝天门等地。

到现在落脚沙坪坝发展成固定的店面,历经百年,传承有序,现已传承至第四代杨鸿杰。

看似普通的担担面,要做的好吃,也是颇有讲究。左婆婆扁担面工序复杂、制作讲究,尤重麻、辣、鲜、香,以得味为先,从精心筛选各类原料,到面条制作、高汤熬制、调佐料、配臊子、煮面条等五大步骤二十余道工序,才能制作出面条劲道顺滑,口感细腻,佐料鲜美,风味独特的扁担面。

6

非遗梵谷中医正骨术项目

颈椎病、肩周炎的朋友,

中医正骨了解一下

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及规律,使越来越多人的问题出现在了“骨头”上,颈椎病、脊柱侧弯等等,已经成了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词汇。

中医正骨疗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梵谷中医正骨术源于清代嘉庆年间,承“平乐正骨”第一人郭祥泰,后经郭树信、郭贯田、郭聘三、郭景星、高云峰、韦贵康、徐波等人,自此传承已两百多年,现已传承至第八代。

梵谷中医正骨术在继承历代各正骨学派的学术观点的基础上,得以继承和发扬,在保留独特的传统骨伤诊疗技术的同时,通过多年不断探索、学习、总结经验,创新发展,形成了“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互补”的学术思想和一整套比较系统的治疗法则。

既有骨折外伤中医药辨证施治诊疗法则,也有脊柱病损以及软组织损伤系统辨证施治诊疗法则,在治疗骨伤疾病、脊柱病损、软组织急慢性损伤上取得良好临床效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珍贵礼物

也是一个城市的精神长城和人民的精神家园

时光更迭前行

但这些传统的技艺与美食

却依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带我们品味一代人的记忆

微信图片_20180206100315.png

主办单位: 沙坪坝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

(沙坪坝微政务整理于沙坪坝区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