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殡葬全流程治理融入生态文明建设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22 13:26

白 佳

为满足不同层次人群殡葬需求,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各环节,2021年以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以殡葬专项整治为抓手,紧盯殡、葬、祭全流程,殡葬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截至目前,全区建设镇级公益性公墓30处,墓位4万座、8万穴,全部实现属地乡镇直接管理;建设村级公墓58处,全部实现封闭管理。殡葬改革实现从被动治理向源头惠民转变、从粗放无序向集约生态转变、从单一方式向绿色多元转变。

殡:从被动治理向源头惠民转变

针对殡仪服务环节中路边搭棚办丧、出殡阻碍交通、丧事噪声扰民等突出问题,鄞州区编制殡葬专项规划(2020—2035年),确定将位于姜山镇的沈海高速南侧、明光路西侧的地块作为拟建区级殡仪服务站选址,建成后将提供告别、守灵、祭扫等综合殡仪服务,引导群众将丧葬活动集中到殡仪服务站办理。

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迭代升级“身后一件事”联办系统,简化正常死亡审批环节,实现逝者信息实时采集和内部共享,打通部门间火化预约、户口注销、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一次性支付等关键环节,为逝者家属提供“一站式”服务,解决群众办理亲人身后事跑多地、跑多次问题。2021年以来,全区完成殡葬在线业务“身后一件事”联办5784件。

为进一步推动惠民殡葬政策提标增项扩面,鄞州区发布关于惠民殡葬政策提标增项扩面的通知、惠民殡葬政策资金管理办法,将遗体停放费用免除标准由180元调整为270元,减免3天1600元以内殡仪馆灵堂租用费,增加“三沿五区”坟墓迁移补偿1000元/穴,公益性生态墓园补助标准由2000元/穴提高到2500元/穴。2021年以来,全区累计发放惠民殡葬补贴720余万元,惠及丧户5300户。

葬:从粗放无序向集约生态转变

针对经营性公墓违规建造、竞争无序等问题,对承包主体、承包年限、承包金额等情况进行摸排,合同到期后统一交由国企运营,改变个人承包职责不清、主体不明情况。落实镇级公墓属地管理职责,对村级公墓进行封闭治理,原有墓地不得对外扩建,并停止审批新墓地。开展迎亚运“两路两侧”生态殡葬整治,完成115座“三沿五区”老坟迁移,总复绿补绿面积270余亩,有效消除重点区域“青山白化”现象。

为落实监管执法责任与源头管控,各镇配备1—2名专职殡葬管理员,各村(社区)配备殡葬协管员,对违规建坟现象进行劝导、制止。建立以现代技术为主、传统技术为辅的监管方式,利用无人机航拍和检测软件,为打击违法占用土(林)地、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提供线索,利用高清数码相机和热红外传感器等装置对公墓建设进行监测。2021年以来,开展殡葬领域执法48起,处置违规坟墓1227座,规范经营行为200余起。

高起点谋划五乡“生命文化园”,把公墓及周边打造成集祭扫、旅游、生命教育于一体的生态综合体,将殡葬文化融入园区建设,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同时,积极推广壁葬、草坪葬、花坛葬、树葬、海葬等葬式葬法,形成以生态墓园为主、其他生态葬法为辅的安葬格局。2021年以来,全区累计海葬96例、树葬24例、生态葬76例。

“爸爸临终时表示不要大操大办,这种回归自然、便捷经济的方式最好。”市民任先生为了圆父亲生前愿望,参与了2021年鄞州区第六届集体树葬安放仪式。仪式现场,逝者家属献上鲜花,并在桂花树上系上写着思念的卡片和千纸鹤,向逝者鞠躬告别,过程简单、安静又不失温情。任先生表示,自己父亲生前是一个善良温暖的人,自己更注重留存其精神品质,用家风传承的方式纪念他。2018年,鄞州区被确定为全省9个树葬试点地区之一。从首届集体树葬至今,已有65名逝者安眠桂花树下。

祭:从单一方式向绿色多元转变

把“丧事简办、不铺张浪费、不盲目跟风攀比”等内容写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要求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遵守,每年清明、冬至等传统祭扫节点,结合绿色殡葬入村进社区活动,下发文明祭扫倡议书,多渠道宣传殡葬政策和祭扫事项,引导群众观念从“入土为安”向“厚养薄葬”转变。2021年以来,鄞州区共发放宣传横幅260条、生态宣传册3000余份,安排6辆流动宣传车下乡巡回宣传。

建设由骨灰跟踪、数字陵园及云祭扫三大模块支撑的“数智墓园”平台,丰富公众号网上祭扫场景应用,推广“上香祈福”“祭扫鲜花”等功能,倡导网络祭扫、代客祭扫、居家追思等绿色文明祭扫方式,引导逝者家属将祭扫重点放在缅怀逝者、寄托哀思、追忆美德上,自觉抵制封建迷信活动和低俗祭扫用品。2021年以来,创建网上祭奠馆1.1万余个,逝者家属登录平台即可网上祭扫。

暂停2022年线下集中祭扫活动,对近3年内新墓祭扫实行网上预约,尽可能降低祭扫人流密度,减少人员聚集。今年清明节期间,新墓祭扫网上预约5.2万人次。同时,由公安、交通等部门和属地镇组建专班,通过评估治安交通、山林防火、疫情防控等因素,实行安全隐患“亮灯”机制,分级分类处置。清明前夕,累计开展专项检查34次,排查并化解隐患8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