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逐梦 医路陪伴】变管理为治理,扎牢肿瘤防治的篱笆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7 13:56

十年树木,百年立院。略经盘点,我们会发现,我国拥有多家栉风沐雨、历史悠久的医疗机构,他们跨越时间的长河,历久而弥新。

如今,在医院现代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它们不忘初心,承续着救死扶伤的名院精神,承担着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重要职责。从今日起,我们将在健康报微信公众号、健康报官网上开设“‘百年逐梦,医路陪伴’——百年名院系列访谈”专栏,让我们一起透过古朴建筑与现代大厦的交汇,一起回溯百年老院的历史与变迁;让我们一起在与医院管理者的交流和研讨中感受这些医院的理念和发展的脉搏。

“逐梦百年,医路同行”,和我们一起穿过时光,见证百年名院的美好未来!

作为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党委书记,吴永忠对肿瘤防治工作有着特殊的感情。多年的临床工作经历让他看到了许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患者,也让他深刻体会到基层老百姓对于优质医疗资源的渴盼。1名医生乃至1家医院的力量有限,如何为重庆及周边百姓扎牢肿瘤防治的篱笆?

吴永忠带领医院及重庆周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构建起以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为核心,二级医院为枢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重点的相互协作、上下联动的肿瘤防治体系,已建成涵盖17家二级肿瘤医院、26个肿瘤规范化诊疗基地、5个单病种专科联盟、57家医疗协作医院,累计100个成员单位的三级“肿瘤防治网络”,形成涵盖肿瘤登记、科普宣传、预防筛查、规范诊疗、康复管理的完整“肿瘤诊疗服务链”,推行肿瘤全过程管理模式及理念,制定统一的规范与路径,实现网络单位同质化服务。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吴永忠,请他讲述关于肿瘤防治工作的设想和在实践中取得的经验,及如何带领一家地处西南的地市级专科医院,一步步提升综合实力,成为全国一流水平的肿瘤专科医院。

全面防治:防治并重 “一网一链”

健康报: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国家肿瘤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单位、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核心单位,但很多人对医院的关注和了解可能是从“一网一链”肿瘤防治体系开始的。这个体系似乎已经成为医院的一张名片。您为什么会有构建“一网一链”肿瘤防治体系的设想?

吴永忠:我是一名搞肿瘤放射治疗的医生,心中一直想的是怎么为患者治好病。但我发现,肿瘤只靠治是不行的,很被动。在基层,肿瘤的治疗方法还不够规范,很多患者又缺乏健康素养,很多人到我们医院时病情已发展到晚期,医生能做的非常有限。2006年,我走上医院管理岗位后,首先开始推动肿瘤的综合治疗,让肿瘤治疗更加规范化。

然而,一家医院的力量毕竟有限。从2015年起,医院开始推动肿瘤防治体系建设。我们重视预防和筛查,向更多老百姓普及知识。医院在全国医院中率先成立科普部,制作各种宣传册发放给患者及家属;不断出版科普丛书,建成科普演播厅;组织专家走进社区、厂矿去讲课,提升重庆及周边老百姓对于肿瘤防治的认知,告诉他们肿瘤是什么,怎么认识它,怎么预防,怎么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等,让他们知道肿瘤发病、发展的规律,它的危害是什么。

家族遗传是肿瘤防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但单靠预防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还要帮老百姓建立筛查的意识,引导他们参与各级癌症筛查项目,以期实现早诊早治。

此外,医院还联合其他医院,共同拉起一张网,建立肿瘤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的共同体,推动分级诊疗,为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规范化肿瘤诊疗服务。这张网里不仅有重庆市的医院,还有云南、陕西、湖北、江西等地的医院,受益的患者越来越多。

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让我意识到,肿瘤防治工作仅有医疗机构的参与还远远不够。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实现全员参与、全面防治,这样才能实现早诊早治,提高疗效。

健康报:您把肿瘤诊疗服务链分为预防、筛查、诊断、治疗、康复5个环节,怎样把这5个环节的工作通过防治网落实下去?

吴永忠: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这张防治网的中心,医院会向这些协作单位派管理者、派专家,不仅要提高他们的科普、筛查、诊断、治疗水平,还要提升这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水平,很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愿意加入进来。这也体现了医院对公益性的坚守。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社会对肿瘤治疗的需求会非常大,加强基层肿瘤专科建设大有可为。实践中,我们医院的人才下沉到区县进行帮扶,区县医院的人才下沉到乡镇开展工作,一级一级落实责任。

对于我们医院下派的专家,当地医院按照当地同级职称人员的待遇,将薪资给到医院。对这部分薪酬,我院将一半发给科室,用于补偿分担了下派专家工作的同事;将另一半和原岗位薪酬一同配发给下派专家。也就是说,专家下基层,收入不仅不会减少,还会增加。

学科建设:找准定位 强化特色

健康报:重庆地处西南,紧邻四川,周边优质医疗资源不少。医院如何加强学科建设,不断提升诊疗水平,以吸引更多患者?

吴永忠:学科建设包含医疗、科研、教育、人才、平台、管理六要素。我们把学科分为平原学科、高原学科和高峰学科三类。平原学科就是一些基础保障学科,如普内科、消化内科,他们负责为肿瘤治疗提供保障,这些学科除做好肿瘤治疗的基础保障工作外,还要打造自己的特色,实现“平原上有高地”。比如,普内科并不单纯治疗心脏病,要打造肿瘤心脏病学,研究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心脏损伤,给予更有针对性的治疗。对于消化内科来说,除了要治疗胃炎、食管炎、肠炎等常见病外,更要开展早癌筛查工作。

高原学科是在重庆市有相当影响力的学科。这些学科要做到“高地上有高原”。对这些学科而言,技术首先要领先,要争市级重点学科、重点专科。

高峰学科就是优势领航学科,这些学科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在学科建设方面,除了要做好科研、教学以外,还要推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比如,就模式创新来说,要处理好局部和全身的关系,统筹考虑患者的治疗问题;处理好肿瘤治疗和非肿瘤治疗(心理、营养、疼痛)的关系,采用综合治疗手段为患者争取更好的疗效。就技术创新来说,要强调精准,为患者尽可能保留和重建功能,缩短康复周期,让治疗更加人性化。

健康报:您非常重视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离不开科研。医院在加强科研方面有哪些有力举措?

吴永忠:建设高水平医院,尤其是区域医疗中心,科研是必须要做的,要以科研带动医生发现和思考,解决临床实践中的问题,最终造福患者。医院首先要为科研工作搭建良好的平台,让有兴趣有能力从事科研工作的职工有施展拳脚的舞台,引导他们立足医院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这些年,医院高薪引进了一些专职科研人员,取得了不少成果。医院也会为临床专家配备科研助手,对专家团队发现的问题,进行科研转化。地市级医院做科研一定要立足临床实际,量体裁衣,避免资源浪费。

健康报: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科研工作,都离不开人才。医院如何吸引更多的人才来院工作?

吴永忠:仅仅依靠待遇吸引人才是不会持久的。人才要引得来,还要留得住,厚植沃土才能留住人才。医院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营造团结向上的氛围。目前医院不少科主任都是从外院甚至全国各地引进来的,他们来了以后没有一个不适应的,没有一个“不开花、不结果”的。

另外,医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一样的人才需求。跟随发展脚步,医院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人才引进也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忘记,医院的本职工作仍是服务患者、看好病。

运营管理:融合联动 统一思想

健康报:对于一家现代化的肿瘤医院来说,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您如何通过规范、高效的管理,让先进的防治理念落地,带领医院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吴永忠:首先,着力打造院内融合发展共同体。解决行政职能部门和临床医学科室之间长期的不了解、不理解、不支持问题。医院安排职能部门人员对接相应临床科室,到临床参加交班学习,了解临床工作的需求。临床科室人员遇到困难,可以随时请他们帮忙。

其次,要建立部门间的联动机制。医院的诸多工作不是靠一个部门就能完成的。比如,医保的问题与医务部密切相关,部门协同联动才能打破壁垒,有效解决问题。医院开展运行三联动、人才三联动、安全三联动等,多个部门一起推动工作,形成合力。此外,医院还要做好基础管理,比如医疗质量管理、药品物资管理等,以此保障医院的基本运行顺畅。

以前,很多临床科室主任不愿意参加行政会议。为解决这个问题,医院规定临床科室主任必须有20%的时间用于管理。一周5个工作日,20%就是1天。因此,医院规定每周星期三、星期四下午为院内会议时间,有会议要参加的不能请假,这是科主任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体现。没有会议的时候,科主任就要留在科里处理行政事务,包括找员工谈谈心,沟通感情。医院开办了医疗质量管理读书班,把所有的一级科主任集中起来参与医疗核心制度、医院最新文件的学习,统一思想、统一管理。医院还坚持召开临床科主任例会,专门分析科室运营情况,“对症下药”。

未来,医院要实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管理是着眼于一点、一件事、一个项目,而治理是用体系化、前瞻性、全面性的眼光布局医院建设,让医院发展得越来越好。

文:张昊华

原标题:《【百年逐梦 医路陪伴】变管理为治理,扎牢肿瘤防治的篱笆——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