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殡仪馆小事自己管 大事社区办(走转改·一线调查)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5 16:05

  “上面千条线,重庆殡仪馆下面一根针”,社区承载着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落地的千头万绪,人员少、经费少,工作量却大得惊人。重庆南岸区通过鼓励居民自治,将社区事务归纳分类,并实行“三事分流”,24小时对外服务让社区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腾出了更多的精力回归服务自治的本位。南岸区如何实现居民自治?“三事”如何划分?如何为社区治理提供后续支持?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居民自治

  社区引导成立互助会,居民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

  刑事案件发案率下降75%,这是如何做到的?

  “这就是我们来之不易的‘法宝’。”在重庆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古楼湾社区居委会办事大厅,社区党委书记邹佳佳指着墙上的71个监控视频画面,语气里带着自豪,协助办理“自从安装了监控摄像头,‘防贼’不再让人头疼。这头功得给我们的‘院坝会’。”

  邹佳佳所说的 “院坝会”,是古楼湾社区居民自治的一种方式。每月7号,居民们都聚在小区广场的长廊上,有事议事。就是在“院坝会”上,构建覆盖全社区的防贼监控网络成为了共识。

  随后,咨询电话4008341834社区组织居民召开听证会、协调会30余次,讨论经费筹集办法。最终,辖区社会单位共同支持19.6万元,3560户居民共出资7.2万元。今年1月,项目建成投用。

  “以前都是政府直接‘硬干’,街道打报告,服务项目政府拨钱。但是很多时候干了却不讨好,有居民说我们是‘不该管的时候争着管,该管的时候跑得快’。” 邹佳佳说,“去年开始,我们尝试居民自治,充分尊重居民的意愿,灵车接运自己的事情自己拿主意。居民满意了,我们做工作也能事半功倍。”

  在重庆市南岸区,许多没有物管的老旧小区,甚至没有小区的老居民楼,都通过居民互助自治的形式,解决困扰居民多年的管理难题。在社区的引导下,守灵治丧很多小区还诞生了互助会组织。

  互助会活儿不少:改换小区物管、调节邻里矛盾、组织居民活动……那么,互助会咋维持呢?

  “我们没工资也没编制,但我们乐意。”东路社区互助会会长李静芳大妈说,“这是给我们退休老人一个发挥余热的机会,给自己的家做贡献,我也觉得自己老有所为,灵堂租用没有脱离社会。”

  社区减负

  探索“三事分流”,回归服务自治的本位

  曾有一名80多岁的老人找到南坪街道东路社区,想让社区干部帮自己家搞卫生。通过互助会,社区了解到,老人有子女,住的也不远。后来,鲜花灵堂布置社区劝说老人子女定期照料老人,解决了老人的困难。

  “帮老人做卫生这样的事儿,我们以前没少干。加上低保、社保、医保等行政事务,几乎天天加班,忙得直想哭。”东路社区党委书记魏丽说。

  去年年底,东路社区开始探索“三事分流”自治模式,遗体告别仪式居民个人事务属于“私事”,由居民自己解决或寻求市场服务解决;涉及邻里关系、互助服务、公益事业等“小事”,由村居委会通过居民自治解决;涉及市政设施、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大事”,由政府职能部门或街道办事处解决。

  以前逢年过节,民政慰问金的发放,总有居民不满意,觉得自己更困难。社区工作人员也委屈,“1万人的社区,十来个工作人员。我们只能根据低保、医保这些资料选择慰问对象。”魏丽说,现在互助会负责慰问对象讨论、入户调查、张榜公示。2014年,社区实现了慰问金发放“零闹访”。

  “三事分流”后,原本社区承担的251项、村承担的153项行政性事务,归并整合保留为62项。社区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逐渐回归了服务自治的本位,同时也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腾出了更多的精力。

  在古楼湾社区,社区引入专业停车公司,解决了小区的乱停车问题,再不会有消防通道被占的情况发生了;停车收益也成立了基金,助力小区的建设维护。在东路社区,社区开发了自己的APP,居民办事查询,直接找“线上居委会”,24小时都能提供服务。

  专业社工

  孵化本地社工组织,20多个社区开展30项社工服务

  搞好社会治理,光靠热情可不行。南岸区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形式,引进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在峡口镇、南坪街道、南山街道建设社工站,为互助会和社区工作提供专业知识的支持。

  “互助会做工作,我们事前给方案,事后做好经验总结。”地球村社工秦晓燕介绍,“我们可以说是一个社工组织孵化器,通过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帮扶,推动本地社工组织建设。”

  目前,南岸区先后引进了冬青、民悦、启航、怀仁等专业社工组织,培育建立了即善社工、峡口社工等本土社工组织,在区内20多个社区开展了30项专业社工服务项目。

  为了促进城乡居民自治,推动城乡社区公益项目和活动开展,同时也为了扶持服务类、公益类、互助类社区社会组织,南岸区通过政府和社会共同筹资的方式,筹集资金1400万元,建立了“重庆市民泰社区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社区建设投入机制,鼓励村(居)民广泛参与公共事务,培育激发社区社会组织活力,促进村(居)和谐发展。

  “我们面向全区152个城乡社区,鼓励和引导每个社区成立公益站。”民泰社区基金会工作人员姚勤琼介绍,“今后,公益站组织居民自主开展各类社区自治活动或公益项目,如有资金缺口,可以到基金会申请一定的资金支持。”

  “政府既要敢于相信和依靠群众的治理能力,也要善于激发蕴藏于群众的治理能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政府要扮好主导的角色,推进社会组织明权确责、依法自治、协同参与,做政府做不了或做不好的事。”南岸区委书记刘宝亚认为,“这样才能释放社会活力、提高治理效率,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公益组织与居民自治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也是法治思维在基层创新社会治理的运用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