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静 本报通讯员 崔珠峰 李月 曲献普
“以前一场白事最少得花上万元,现在三四千就够,红事就更不用说,一场红事办下来能省2万元。”8月10日,禹城市李屯乡前将军庙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张学安告诉记者。自该村实行移风易俗改革以来,歪风邪气得到有效遏制,村民拍手称快。
以前最少10个人忙活,现在4个人就够
“以前人手不足是最大难题,红事还好说,唯独白事,离不开人,年轻的都出去打工,谁家有个白事,人都很难凑齐。”张学安道出了曾经的苦衷。
自去年10月份该村推行移风易俗改革以来,张学安再也没有了这样的烦恼。“以前棺木沉重,抬棺木至少需要10个人,还得是壮劳力,现在禁止用棺木,改用廉价的石匣,4个人就能抬,还能节省最少2000元。”
今年7月8日,村民张学江的母亲去世,张学江和父亲找到红白理事会,想要给母亲用一副好棺木,张学安硬是没松口:“村里的棺木标准都一样,谁也不能搞特殊。”并一连3天上门做工作。最终,张学江将预订好的价值4000多元的棺木退掉了。
以前每桌最少12个菜,现在只上大锅菜
“冬瓜肉、茄子肉,5元的烟,8元的酒。”前将军庙村党支部书记张德平粗略一算,仅请客这一项,就能节省6000元,“如今白事招待帮忙的人都是5块钱的烟,出丧那天用8块钱的酒招待客人,吃的都是大锅菜。红事给帮忙的人就是一包喜烟加一碗大锅菜,花销少了人情味却浓了。”
张德平的母亲2008年去世,为给母亲办丧事,仅待客一项就花费1.6万元。“改革之前,谁家有白事,5箱酒,20条烟,最少12个菜待客,花费最少七八千元。”张德平回忆。
如今,退出历史舞台的不仅是铺张的酒席,传统的鼓乐也不再出现在丧葬场合。对此张德平表示,丧失亲人本已让事主十分悲伤,再花两三千元雇佣吹鼓手,既闹心又不合时宜。
以前丧礼大操大办,现在节俭成主流
“传统的丧葬拜祭都少不了鸡鸭鱼肉,往往堆积成山,不仅造成浪费,还容易助长攀比之风。”张学安说。如今该村提倡节俭,以前用来拜祭的物品,现在统统取消。
前将军庙村的红白事改革大大减轻了群众负担,减少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赢得了群众欢迎。“披麻戴孝是多少年的传统,我们下一步也打算去掉,统一戴黑纱,继续给白事‘瘦身’。”张学安说。
目前,该村红白理事会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用统一标准为村民操办红白事,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做法正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