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部:“鼓励家庭成员合葬”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3 15:23

  原标题:民政部:“鼓励家庭成员合葬”

  □记者蔡君彦 实习生张翠怡

  核心提示|昨日,民政部网站发布消息:民政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方式提高单个墓位使用率,积极推广骨灰植树、植花、植草等生态葬式,倡导骨灰撒海、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该消息发布后,立即引发广泛关注。

  在深化殡葬改革方面,我省进行了哪些探索?通过树葬等生态安葬“送走”亲人的人们又有怎样的心路历程?大河报记者进入了深入采访。

  “鼓励家庭成员合葬”披露

  在《指导意见》中,“推行节地生态葬式葬法改革”方面的内容,引发的热议最多。

  其中提到,按照积极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的原则,科学精准地划分火葬区和土葬改革区,依法推行遗体火化、骨灰或遗体公墓内集中安葬,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创新和推广更多符合节地生态要求的安葬方式。在火葬区,积极推行不占或少占土地的生态化骨灰安葬方式,在人口密集区推行以楼、廊、堂、塔、墙等形式存放骨灰的立体安葬方式。

  倡导建设单人骨灰安葬或双人骨灰合葬占地小于国家规定标准的节地型墓位,提倡地面不建墓基、地下不建硬质墓穴,墓碑小型化、微型化,最大限度降低硬化面积,并鼓励家庭成员采用合葬方式提高单个墓位使用率。

  积极推广骨灰植树、植花、植草等生态葬式,使用可降解容器或直接将骨灰藏纳土中,不设硬质墓穴和墓碑。倡导骨灰撒海、撒散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方式。在土葬改革区,遗体应在公墓或农村公益性墓地内集中安葬,不得乱埋乱葬,倡导建设单具遗体安葬和双人合葬占地分别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节地型墓位,减少地面硬化面积,鼓励墓碑小型化或不立碑;倡导遗体深埋、不留坟头或以树代碑。

  同时明确,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群众选择既具有民族地域特色、又符合节地生态要求的葬式葬法。

  据悉,该《指导意见》是国家在殡葬领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个专门性文件,希望通过推行节地生态安葬,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

  消息一出,老百姓热议不断。有人担心:今后老百姓是不是必须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或只能选择某种节地生态安葬方式?

  解读不是“硬性要求”而是鼓励引导

  《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行节地生态安葬,不是对广大群众作出硬性要求,而是通过采取鼓励和引导的方式,让群众逐步接受节地生态、绿色环保要求的安葬理念,进而理解、支持和选择节地生态安葬方式。

  考虑到城乡、地域、民族等不同特点,《指导意见》要求,在依法推行遗体火化、骨灰或遗体公墓内集中安葬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新和推广更多符合节地生态要求的安葬方式。

  专家殡葬应移风易俗

  我省民俗学家孟宪明表示,我国过去就有家庭成员合葬的传统,比如,夫妻俩去世后,合葬在一个墓穴里。他表示,《指导意见》中,鼓励家庭成员合葬,提高单个墓位使用率,是基于火葬的前提下而言,和传统的“合葬”有所不同。此外,入土为安的传统丧葬习俗,主要是后人寻求一种心理安慰,不过,改变起来并非一朝一夕的事。“现代社会,我们要强化生态意识,在殡葬方面,也应该移风易俗,我个人觉得就应该一切从简,树葬、花葬、网上祭奠等生态方式,挺好。”

  河南民俗专家、人文学者、郑州大学教授高天星表示,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重要的是“乐活”,一旦先人离世,安葬、缅怀时,采用何种方式是次要的,人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最重要的是记在心里,传承精神。

  讲述“人走后,最好的缅怀是‘心里想着’”

  2015年清明节前,郑州市有72个家庭,以树葬的方式“送别”亲人,他们的观念都很“开明”——

  年过七旬、从事科研工作的孔先生,是其中一员。去年,他和9位亲人一起,带着5位亲人的骨灰来参加集体树葬活动,“送别”的有他的父母、岳父母以及他老伴的弟弟。他说,早在2008年,郑州市举行第一届集体树葬活动时,他的姐夫就曾带着父母的骨灰来参加过树葬。

  对他们来说,选择树葬,不

  是钱的问题,而是追思观念的问题,“人走后,最好的缅怀是‘心里想着’。”接受采访时,孔先生说,他和家人一致认为,树葬绿色环保、节约土地,又文明节俭,骨灰融入大地,滋养树木生长,也是以另一种方式让生命在延续。

  带着老伴儿的骨灰来参加树葬的宋女士,也已看透生死。她说,人的一生有生有死,最重要的是活着的时候好好过。她和老伴儿慎重考虑后决定,“走”后都采用绿色环保的树葬。

  探索

  深化殡葬改革我省稳步推进

  在深化殡葬改革,做好殡葬工作方面,我省一直在努力稳步推进,《2014年全省民政工作总结》中显示,我省惠民殡葬稳步发展,全省所有省辖市全部出台了惠民殡葬政策,覆盖人口近7000万,年投入资金1亿多元。积极推行文明低碳祭扫和生态安葬,2014年清明节期间,全省有10个省辖市开展了文明低碳祭扫和生态葬活动。

  郑州公益性树葬举行8年 711个家庭参加

  “郑州开展公益性树葬,已有8年,在全国位居前列,今年还将继续举行,只要群众有需求,会继续开展下去,并逐步探索扩大范围。”昨天,郑州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推行节地生态安葬方面,郑州一直在努力探索,参与的民众也在逐步增多。

  据介绍,从2008年至2015年清明节,由郑州市民政局、郑州市绿化办等多家单位联合主办的公益性树葬活动,已在河南福寿园连续举行了8年。8年来,共有711个家庭、6000多人次参加到集体树葬活动中,共有900位逝者的骨灰伴随绿树,回归自然,逝者的名字,被刻在园区的纪念墙上。

  该负责人表示,连续8年举行公益性树葬活动,让人们对绿色殡葬有了新认识,虽然推广起来比较艰难,但是,正逐渐影响越来越多的人自愿选择,投身这项公益性事业。

  此外,除了政府部门组织的公益性树葬,目前,郑州市的20多家经营性公墓中,也在推行一些收费性的节地生态安葬方式,比如,立体式存放的骨灰墙、树葬、花葬、草坪葬等。以河南福寿园为例,推出的节地葬式有花坛葬、壁葬、草坪葬,以及推出的新型“上下安放”葬式(即深挖后上下安放)等。在家庭成员合葬方面,也有“一代一子”、“一代两子”等集中安放方式,节约土地,也方便后人祭拜。

  去年郑州首次尝试集体公祭

  《指导意见》中指出,大力倡导网络祭扫、鲜花祭扫、踏青遥祭、植树缅怀等文明低碳祭扫方式,积极组织集体公祭、社区公祭、家庭追思等现代追思活动,弘扬慎终追远等优秀传统殡葬文化,引导群众逐步从注重实地实物祭扫转移到以精神传承为主上来。

  “无论是安葬,还是祭奠,都需要‘生态’,下一步我们还要把集体公祭活动搞好。”郑州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让老百姓改变传统观念,需要一个过程。

  去年4月5日清明节上午,郑州市首届集体公祭活动在郑州市殡仪馆举行,“为了倡导更多家庭参与,我们前期打了上千个电话,起初有60多户报名,最终参与的有30户。”该负责人表示,今年还将举行集体公祭活动,希望能带动更多家庭参与。

  努力倡导下,文明祭扫的人也在逐渐增加,以去年清明节为例,烧纸钱的少了,捧着鲜花来祭祀的人明显增多了,在郑州烈士陵园,学生、单位等祭祀烈士百分之百用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