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独居老人的社区“疗法”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2 22:36

“谭叔叔,你来给我拜年了啊?”红色春联前,满头白发的独居老人“访先生”(应受访者要求,所有人名均使用化名),乐呵呵地将谭玉合招呼进屋。

“谭叔叔”本名谭玉合,今年50岁,在沙坪坝山洞社区工作了25年。“叔叔”是山洞社区里的独居老人们给谭玉合的外号。经过接触了解,谭玉合不仅像“叔叔”更像是“医生”,因为他为社区的“独居”老人开出了热爱生活的“良方”。

访先生”:添人为巧遇 配一副“合群”药方

“访先生”是独居老人里的“另类”,有学识、有阅历、更热爱生活,但热爱太过炽烈,常常越过“边界”。“这不对,那也不对,我要去上访。”这些成了“访先生”的口头禅。

“老辈子,你准备去哪里耍哦。”在走访服务过程中,谭玉合总是制造与“访先生”相遇的机会,一句简单的街头问候,拉近了两人的距离,也成为“破冰”的第一步。通过不断地“套近乎”,了解老人的生活诉求,谭玉合与“访先生”逐渐成为了“好朋友”,开头的称呼语也从“老辈子”逐渐变为“耶”“哟”等随意的招呼。在谭玉合手里的辖区独居老人名单上,“访先生”还多了个备注——“太孤独了才会总是找话说。”

“其他人这么喊是不行的,不然他非得找人理论一哈。”谭玉合说,这是熟人之间的招呼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对得上话”。

“对得上话”的好处显而易见,不仅让“访先生”有了人倾诉,也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如今,“访先生”一改以往“上访户”的姿态,变得热心社会公益,还成了社区里的党员志愿者。

“嘴太婆”:加十分信任 煎一副“甜口”良药

“嘴太婆”个子不高,满脸和蔼,看起像一个慈祥老者。但坏就坏在一张嘴上,经常说一些难听的话,与家人和邻里“口角”不断。去年,“嘴太婆”索性离开儿子家,独自生活,成为谭玉合的服务对象。

谭玉合为独居老人安装烟感报警器。

独居的“嘴太婆”,嘴上仍是不饶人,反而变本加厉,对社区邻里“恶语相向”,即便是面对经常帮助她的谭玉合也不例外。

“嘴太婆”改变发生在一次骨折事故后,因为无人照料,谭玉合每天都会上门看望,给她准备水和食物。“如果你天天送过去,肯定还得受一顿骂,你准备好让她选,可能效果更好。”谭玉合说,刚开始的时候,她对大家的帮助仍存有“戒心”。于是,他就每天上门了解她的所需,给予切实的帮助。在谭玉合的热心照料下,老人的“心扉”慢慢打开,言语变得随和起来,身体也逐渐康复。

“犟大爷”:取日常品行 制一方“服气”药贴

2021年8月,社区的独居老人“犟大爷”生了一场大病,卧床不起,邻居朋友都劝他快去医院。可他却不吭一声,说什么也不愿意去医院。

没办法,大家找来了谭玉合。这次“犟大爷”不“犟”了,他颤颤巍巍主动把枕头下的5万块钱递到谭玉合手里,“我所有的钱都在这儿了,谭叔叔你看着给我安排。”

原来,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谭玉合每周都会上门看望,虚寒问候,逐渐与“犟大爷”建立了“过命”的交情。“他人好,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婆只服他。”“犟大爷”说,2021年12月,另外一名独居老人因病去世,多亏了“谭叔叔”忙前忙后,才办理好后事,“我看着他巴心巴肝的帮这些人跑前跑后,我只信任他。”

最终,在谭玉合的劝说和帮助下,“犟大爷”及时送到了医院救治。

俗话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帮助独居老人的过程中,社区工作者谭玉合用心用情,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和辛勤付出,与独居老人成为朋友,甚至家人,也逐步使老人打开“心扉”,享受美好晚年生活。

(记者 裴梓臣)

上游号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上游号立场,文责作者自负。如有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上游新闻。
联系邮箱:syh@cqcb.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