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最后那束火光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09 19:46

在前不久公布的20名“最美退役军人”中,徐申权是稍显特殊的一个。“特殊”是因为他的职业,一名殡仪馆的火化工。毕竟,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这都不是很多人愿意从事的职业。

起初,徐申权自己也很难接受这个职业,直到现在,他依然会说:“这不是一份体面的工作,没有多少人愿意干。”可如今他已经干了15年,并在这个岗位上获得了湖北省“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被社会各界誉为殡仪战线的“天堂使者”。

从一名在部队屡次立功受奖的优秀士兵,到成为一名普通又并不平凡的殡仪馆火化工,15年间,徐申权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①:选 择

脱下了军装也不能当“逃兵”

1987年10月,18岁的徐申权从湖北省麻城市上湾村入伍,来到遥远的东北边陲吉林省梅河口驻军某部。时刻牢记父母嘱托要当一名好兵的他,因为表现优异,1989年作为全师唯一的人选被送到武汉军械工程学院学习光学技术。两年学成归来,徐申权成为全团首位光学技师。

这个“首位”出现之前,光学器材频繁损坏一直困扰着时任军械股股长徐适文。“他回来后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单位省大事了。”时隔多年,徐适文提起徐申权依然赞不绝口。

别人眼中的不费力,很多时候意味着自己背后要付出极大的努力。刚从“象牙塔”里出来的徐申权,很快就认识到书本知识和实践操作中存在的差距,种种困难等着他去克服,“在学校时有各种称手的工具,可修理所里很多必要的工具器材都没有。”缺少酒精和棉条,他就到卫生队去借;缺少维修器材,他就到仓库里去淘,寻找替代品……

有件事徐申权至今都记得很清楚。那一次全师组织到各团巡检,某团修理工反映方向盘上指北针偏差过大,不知如何处理。徐申权自告奋勇,很快把方向盘拆卸下来排除了故障。“如果不是技术到位,拆都不敢拆。”徐申权对自己的技术很自信,这份自信背后所展现出来的能力素质,让他先后3次荣立三等功。

2001年底,因为单位改革调整,入伍13年的徐申权离开部队回到家乡麻城市,等待政府分配工作。“没想到竟被分到了市殡仪馆。”这个结果出乎徐申权的意料,让他难以接受。一些相熟的战友还劝他辞去工作,跟他们一起去做生意。

已过而立之年,又要从头开始,本就不是易事,这人生的“第二站”看上去更不如意,怎么办?考虑到父母身体不好需要照顾,妻子工作的单位待遇又不高,徐申权犹豫了几天,还是决定去殡仪馆上班。而且,他曾是一个兵,即使已经离开了军营,也不能当“逃兵”。

关键词②:坚 守

干一行就要专一行

透过几个数字可以很容易了解麻城市殡仪馆的现状:2004年至今,殡仪馆没再增加过一名正式员工,反而从满编的29人缩减到现在的12人——其中6名为退役军人。

与徐申权对应的那个数字,是“13000”,这是他做火化工以来火化过遗体的大致数目。

尽管已经在殡仪馆工作了16年,徐申权还是不太愿意翻出他第一次工作时的记忆。那是一位慈祥的老人,“但我的头皮还是发麻,因为要用手把遗体扶正,我不敢也不知道该怎么用力……”在师傅的带领下,他艰难地完成初次任务,当晚连饭都吃不下,晚上久久不能入睡。

殡仪馆的工作环境也如他想象那般“阴森恐怖”:一幢幢60年代建造的老楼,里里外外墙面斑驳不堪。火化车间的窗户破了几块,一年四季漏着风。十几米高的烟囱不时向外冒出黑烟……

“我一开始并不喜欢这份工作。”但当兵多年已将“干一行就要专一行”作为人生座右铭的徐申权,还是认真地跟着老师傅学习,短短两个月就掌握了全部的火化操作技术。

母亲的去世让他开始体会到这份工作的意义。2004年6月,徐申权的母亲去世。当看到同事们轻手轻脚地为母亲整理衣冠时,徐申权深受感动。角色身份的转变让徐申权意识到:“我们的工作就是对逝者亲人的慰藉,也是对逝者本人生命尊严的最后一次呵护,工作中容不得出现任何差错。”

从单纯地掌握好工作技能,到发自内心地理解这份工作的价值,徐申权对自己的岗位开始改观。为让逝者走得更安然、踏实和体面,火化工作必须做得更细、更好、更人性化。徐申权在火化操作时,都要将每具遗体的寿衣抚整齐,枕头放稳,垫脚放好,铺单摆到位。特别是夏天,车间温度高达40摄氏度以上,工作几分钟衣服就能湿透,有时还会遇到腐烂变味的遗体,但徐申权依旧照常进行整理,一丝不苟,直到丧属满意。由于受传统土葬观念影响,少数丧属情绪激动时会对火化工发脾气,说一些难听的话,徐申权始终保持“逝者为大”的心态,充分理解丧属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从不与丧属争执红脸,没出现一例差错。

2007年8月的一天,一位丧属亲眼看到徐申权为老人整理寿衣、整容、火化、装骨灰的全过程,看到他那么认真、敬业,感动之余在仪式结束后对他进行了跪谢。接触过徐申权的丧属都说,他把我们当亲人,我们的痛苦都在这里得到了安慰。

关键词③:知 足

“平常心”看待平凡生活

考虑到一些世俗观念,工作后有七八年的时间,本就性格内向的徐申权主动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不少亲朋好友都不清楚他的工作单位,只知道他“很忙”,从不参加战友的聚会,不出席亲友的喜宴……业余时间和殡仪馆的同事打打篮球和羽毛球,成为徐申权仅有的消遣。

但徐申权还是“出了名”。因为工作中表现出色,一个个荣誉接踵而至。他多次被麻城市民政局评为“先进工作者”,先后被黄冈市评为民政系统先进个人、道德模范以及麻城市“十佳共产党员”。2011年,在外务工回乡的一个战友叫徐申权出来一起聚聚,照例被徐申权用工作忙的借口拒绝。“网上和报纸都登了那么多新闻,大家都知道你是干吗的了,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而且你又干得那么出色。”战友的这句话让徐申权释怀,“所以之后我也就慢慢‘走’了出来。”

“走”出来的徐申权,工作之余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了做公益上。女儿上大学后,业余时间多了起来的徐申权,加入了麻城市义工联合会,“没什么特别的想法,就是想做点有意义的事。”做义工3年多来,他的足迹遍布麻城的各个乡镇、福利院、特教学校等,多次获得“优秀义工”“十佳志愿者”等称号,“能够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我就很高兴。”

徐申权从没觉得自己有多特别,他认为自己和殡仪馆其他同事特别是5名战友没什么不同。转业军人张金安负责遗体接送,不仅24小时随叫随到,还要参与遗体打捞等常人避之不及的工作;原车间主任江培成,在火化工岗位上工作近11年,“非典”时期一名因“非典”去世的患者需要火化,在时间紧缺少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他主动上前顺利完成工作。

15年来,徐申权从一名火化工干到车间主任,尽管角色在变,但不变的是始终没有离开车间一线,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采访结束后,徐申权给记者发来一条微信:“我其实就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在平凡岗位上尽心尽力做着该做的事。所以我的网名就叫‘平常心’,因为我就是一个平常人。家人身体健康,女儿学业顺利,我就觉得日子很幸福,很知足了。”

这就是一名拥有“平常心”的退伍老兵的幸福生活。

(题图照片由作者提供,合成:苏润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