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服务办实事,让老年群体真正体会到“老有所养”,或许一张“卡”就能体现。
“咚咚咚······”
6月9日,随着一阵敲门声,家住沙坪坝区新桥街道凤鸣山社区的谭培政和老伴儿陈明秀,从社区工作人员手中接过其送来的“养老就餐卡”。这一张卡,他们等了一周。
谭培政和老伴儿陈明秀展示“养老就餐卡”。(张浩 摄)
一周前,老两口赶在午饭时间,前往新桥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养老食堂”体验了一次助餐服务。而正是这一次体验,打开了老两口的“胃口”。
“实际上这个食堂很早就开了,只是我们一直都没时间去。”谭培政向记者回忆起第一次前去就餐时的场景,他说:“当天和老伴儿点了两份一荤两素套餐,味道咸淡适中,菜品也很丰富,特别是饭菜制作的过程,都能透过玻璃一目了然,很卫生。”
总体上老两口是满意的,但是第一次的体验也有让人“失望”的地方。“要带身份证,然后还要登记签字,确实有点麻烦。”谭培政说,第一次去吃,还差点把身份证“吃”丢了。
为了进一步方便老年人到食堂就餐,新桥街道决定将助餐服务进一步智能化,为老年人置办“就餐卡”。这样一来,就不用再带上身份证登记后再用餐,于是也就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而这张“就餐卡”并不需要充值,事实上它更像是一张“记账卡”。据了解,按照沙坪坝区民政局出台《老年人助残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新桥街道作为试点街道,将对分散供养的特困人群和60岁以上的城乡低保户提供7元的午餐补贴,而每份午餐(一荤两素一汤)餐标固定为10元,街道首批发放的“就餐卡”也只针对这一类人群。也就是说,这一类人群凭“就餐卡”刷卡以后再自费3元,就能享受一荤两素一汤的午餐。刷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机器上完成个人信息录入的流程。
当记者问到还要自费3元才能享受一顿午餐是否划算时,谭培政说:“一顿午饭两个人只要6块钱就能解决,很划算,如果去菜市场买菜,6块钱也买不到什么东西。”
陈明秀领取午餐。(张浩 摄)
临近午饭时间,老两口决定拿着新发的“就餐卡”再次到社区食堂用餐。“一荤两素,那个炒胡萝卜可以多来点。”一到食堂,老两口刷完卡,付完需要自费的一部分金额后,熟练地在窗口点起了餐。
陈明秀告诉记者,除了刷卡用餐,还可以刷卡“定”餐。据了解,该养老食堂平时还提供包子、馒头、饺子等早餐,但是需要提前一天预定。而预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先付费出具凭证,而另一种就是出具“就餐卡”登记,然后第二天领取的时候再付费。“如果确实要购买这些东西,那么用卡登记就更方便了。”
谭培政和老伴儿陈明秀在食堂就餐。(张浩 摄)
餐厅里,老人们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家长里短,氛围轻松愉悦。记者注意到,有的老年人并不是持卡来食堂就餐,但是他们也愿意花上10块钱,和街坊邻居们一起来到这里。谭培政说:“有些老年人的子女不在身边,他们觉得和同龄人在这里边吃边摆‘龙门阵’比起一个人自己买菜做饭热闹多了。”
临近食堂旁是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提早用餐完毕的老人,相约到这里坐着继续谈心聊天或看书看报。这里成为食堂以外另一个带给他们心理慰藉和精神关爱的地方。
新桥街道凤鸣山社区书记张欢告诉记者,接下来还将进行资源整合和政策整合,探索“就餐卡”发放形式,让更多老年群体都能方便、快捷地参与进来。“每天按时在家门口吃上一份物美价廉的健康饭,真正让‘养老食堂’成为可以看得到的幸福,摸得到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