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朴:用生命践诺信仰
■李珩
有这样一群人,服务项目他们家境富裕,不愁吃穿,但在民族危急存亡之秋,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富家子弟王朴就是其中之一。
为建立共产党农村工作据点,他创办莲华小学、改办莲华中学、接办志达中学,至重庆解放时,培养数百名学生;为筹集川东地下党的活动经费,他劝说母亲变卖家产,将1000多两黄金借与地下党;被叛徒出卖关进白公馆看守所后,灵车接运面对敌人的劝降,他正气凛然,不为所动,最终被残忍杀害。
是什么使他们甘愿冒着生命危险踏上革命之路?答案是——为了信仰,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
“以你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社会地位,为什么要跟共产党跑呢?”1948年,时任国民党保密局西南特区区长兼西南长官公署二处处长的徐远举托着烟斗,看似语重心长地劝说着一名囚衣男子,“只要你肯交代,我就放了你。”
“不可能!”囚衣男子不为所动,守灵治丧仿佛听到了世界上最好笑的笑话。
囚衣男子正是富家子弟王朴,按照既有的人生轨迹,他原本应该顺理成章地留洋镀金,他为何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王朴中学校
创办学校
青年农民打着火把赶来学习
“王朴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并不奇怪,这与他的经历有关。”站在位于北碚区静观镇的王朴中学校门口,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研究部文博馆员王浩无不感慨地说。
校门口的黄葛树茂密,往里看,一群学生正在操场上跑跑跳跳,活力无限。
这所学校的前身,正是王朴当初创办的莲华小学。
时间回溯到1945年9月的一天,灵堂租用四川省江北县(现重庆市渝北区)复兴乡大树李家祠堂一改往日的陈旧,被打扫得干干净净,门口高高挂起了一块牌子:“私立莲华小学”。这所学校的校长正是王朴。
和一般学校不同的是,这里的校舍极其简陋,但学校从校长到普通的教职员工,却个个精神饱满、意气风发,整个校园充满了勃勃生机,与当时在国民党学阀专制下的其他同类学校相比,显得很是另类。
莲华小学是王朴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指示下创办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共产党的农村革命据点,鲜花灵堂布置集聚和培养革命力量。
王朴,原名王兰骏,1921年生于江北县,父亲王莲舫早年做猪鬃出口生意,赚钱后买了大量田地,1943年病故。
“王朴从小就很喜欢读书,从四岁读私塾起,就喜欢听《岳飞传》等故事,从中受到爱国思想的熏陶;后来,《新华日报》《群众》《解放》《理论与现实》等进步书刊,遗体告别仪式让他找到了人生的方向。”王浩说,在如饥似渴的求知过程中,王朴逐渐建立了马列主义信仰。
1945年,在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的亲自布置下,王朴取消了去中原解放区参军的打算,接受了南方局青年组的安排,回乡办学。
深知农村工作的重大意义后,王朴感慨地说:“不到解放区,我们也要坚决走毛主席指引的青年知识分子与广大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干革命。建立党的农村工作据点,办学校是最理想的办法。”
学校按照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培养学生,司法鉴定以《新华日报》的新闻、社论以及《活路》杂志的诗歌作为政治教材,还结合农村实际需要,教学生写条子、家信、打算盘、记账等。为帮助附近农民学习,王朴还办起了夜校,来上学的青年农民很多,有的甚至打着火把从几里外赶来学习。
夜校的课本都是自编的,为启发农民的政治觉悟,学校联系现实向他们宣传抗丁、抗粮、抗税,宣传解放区实行的“耕者有其田”政策。王朴还亲自教夜校农民唱歌:七月里,热难当,丧葬用品销售晒好谷子收进仓。老板说租不肯让,光看“水鸭”莫得想。
“这是当时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王浩说,学校用这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农民进行阶级教育,收到很好的效果。
从1946年起,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安排更多的党员干部到农村参加革命工作,王朴扩大学校规模,将莲华小学改为莲华中学,并接办志达中学。
1947年9月,中共重庆北区工委成立,遗体火化工委书记齐亮以英语教员身份作掩护到校工作,莲华中学成为北区工委领导机关的所在地,同时也成为江北县和北碚地区党的活动中心。
据资料记载,到重庆解放时止,学校共培养数百名学生,并发展约700名党员。
王朴故居遗址位于现渝北区双龙湖街道仙桃村
劝母变卖家产
支持革命事业,对自己却很“刻薄”
经过办校建点的培养和考验,1946年冬,王朴加入中国共产党。
随着党的地下活动的开展,地下党面临着经费问题。王朴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项工作。从哪里去筹集资金呢?家里大部分财产是由母亲金永华亲自掌管,告别仪式自己能动用的部分远远不够。
“三哥你疯了吧!”“全卖了我们吃什么?”当王朴向母亲提出他的想法时,当即遭到兄弟姐妹的强烈反对。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金永华决定支持王朴的想法,变卖田产和房产,换来了1000多两黄金。
“1000多两黄金,这是一笔巨款!靠着这笔钱,川东地下党在运转上就没有资金问题了。”王朴的弟弟王荣曾回忆说,三哥把变卖家产所得都献给了革命事业,对自己却很“刻薄”。
据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藏档案资料记载,1946年2月的一天,王维(王朴同事)跟随王朴去莲华小学。从重庆到学校所在地,要步行八九十里山路,有钱人都坐滑竿,王朴却坚持步行,一路上同农民边走边谈,健步如飞。途中饿了,他们就在一家小店要了两碟小菜、一碗干饭,王朴似乎早已习惯这样的饭菜,大口大口吃着,津津有味。他们一直走到傍晚时分才到学校。穿过学校的天井,经过一间教室才是王朴的卧室。当时王朴新婚不久,可新房陈设极为简陋,一张大的木床,床上的被褥也是半旧的。
王朴动员母亲变卖家产的举动也在当地引起很大的震动,为避免猜疑,王朴对外解释说在城里做生意需要钱,他还成立了一家名为“南华”的贸易公司。可惜公司成立不久,王朴就被捕了。
王朴烈士之墓
牺牲时年仅28岁
留给儿子的遗言:千万莫成软骨头
距离王朴中学校大约700米处,就是王朴烈士陵园。松林之间,王朴烈士之墓静静伫立。
“王朴牺牲时年仅28岁。”王浩无不惋惜地说,王朴本来隐蔽得很好,他的被捕是因为叛徒的出卖。
1948年4月上旬,王朴与重庆市工委书记刘国定接头时,刘国定说:“情况很紧急,已经发现有的同志被捕,有些地方组织受到破坏,急需用钱。”王朴给他开了一张支票,刘国定又约好第二次见面的时间地点。王朴如约前往,却久候无人,这引起王朴的警觉。
王朴回到江北,迅速与齐亮分析当时的局势,决定工委要立即撤离学校,只留一人应对可能出现的突然袭击。
谁留下?齐亮与王朴起了争执。
“我是外省人,又是单身汉,无牵无挂,让我留下来对付敌人最适合。”齐亮说。
“正因为我是本地人,又是校长,又熟悉情况,我才更应该留下来。”一番争执后,他们决定齐亮先转移,王朴留下来应对一切。
临走前,齐亮握着王朴的手说:“你可得做好思想准备,要准备接受最严峻的考验!”
“是啊,能不能经得起最严峻的考验,平常说得再好听也没用;假如我被捕了,我的行动是最好的回答!”那一刻,王朴作出了他的生命承诺。
在安排好一切后,王朴来到母亲的房间,向深明大义的金永华讲了三条意见:一是学校一定要办下去,这是命根子;二是剩下的田产,继续变卖;三是弟弟、妹妹要靠组织,不能离开学校。
事情还是向着最坏的方向发展。刘国定因《挺进报》事件被捕后叛变,敌人从他身上搜出一张南华公司开具的支票,王朴被捕。
在狱中,王朴一口咬定是遭人诬陷,敌人无可靠证据,无处下手。
几个月后的一天,王朴被押到徐远举的办公室。
“王朴,你认不认识刘国定?”徐远举问。
“不认识!”王朴坚定地回答。
只听得一声电铃响过,大门打开了,一个人低着头进来,正是刘国定。面对这个可耻的叛徒,王朴义愤填膺,冲上去狠狠地扇了他一耳光。
徐远举转头又来对王朴劝降,于是出现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在与敌人英勇斗争的同时,考虑到自己随时都有可能牺牲,王朴在给妻子褚群的信中写道:“小群,莫要悲伤,有泪莫轻弹,你还年轻,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狗狗(王朴儿子的小名)取名继志。让他长大成人,长一身硬骨头,千万莫成软骨头。”
1949年10月28日,陈然、王朴等10名难友被捆绑着,押上了美式大卡车。车缓缓沿民生路、七星岗、观音岩、两路口,驶向大坪方向,沿途围观群众不断拥向路边,无不掩面而泣。王朴对着群众大声演讲:“重庆就要解放了,胜利就要来临了!我们为革命牺牲是光荣的……”
王朴牺牲后,金永华强忍内心的悲痛,请妹妹金永芳出面料理后事,将王朴的遗骨掩埋在江北县龙溪乡常家湾。
一个月后,重庆解放。按照当初的协议,共产党将1000多两黄金折合成人民币,把支票交给金永华时,她拒收这笔巨款。最后,这笔钱用作了发展妇女儿童福利事业的基金。
解放后,志达中学更名为四川省江北县第二中学校,后又重建合并。2003年,学校更名为“重庆市北碚区王朴中学校”, 是北碚区占地面积最大的花园式农村重点中学。同年,王朴作为当年川东地下党的杰出代表人物,与巴蔓子、邹容、杨沧白、杨闇公等10人入选“重庆十大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