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麻烦进入登记一下,谢谢配合!”刚走进跃进村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精神康复服务站,李某(化名)便热情地打起了招呼,并主动递上了登记册。
眼前这位笑容可掬、亲和力十足的大叔是一名精神障碍患者,而如今,李某已经能与他人和平共处。
他的转变发生在参加了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项目。
近年来,重庆加快推动精神障碍患者就医康复工作,大渡口区民政局以跃进村街道为试点,探索推动以家庭为基础、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方式,使更多的居家精神障碍患者享有康复服务,形成“多元合作,专业服务”大渡口区的特色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模式。
加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
促进患者家庭幸福和谐、融入社区
大渡口区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试点工作由大渡口区民政局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联合大渡口区残联、跃进村街道办事处、区梅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跃进村街道开展。本项目社工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制定了适宜的服务内容,提高精神障碍患者生活自理、社会适应、恢复职业等能力,开展服药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职业能力训练、居家康复指导等服务,建立转介机制和平台,形成住院——社区——康复的良性循环,通过一年的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服务成效。
社工为更多患者家庭带来希望(梅明社工供图)
截至2023年9月,共完成入户探访207人次,服务对象建档232份。在一年的社会工作服务中,项目组共开展个案10例,其中结案10例。社工通过走访和他人转介了解到了服务对象的需求,根据他们不同的服务需求制定服务方案,帮助服务对象从“ 社交技能”“人际关系”“照顾技巧”“身心康复”“就业辅导”等方面开展服务。
为了增加服务对象对项目的了解及服务内容,促进服务对象走出家门,参与社会活动,项目组提供了心理疏导、春节慰问、志愿者组建、疾病知识宣传、文艺汇演、趣味运动会、法律知识普及、陶艺体验、送清凉、“卡拉OK”等涉及健康维护、精神慰藉、文娱活动、社交需求等服务。在一年的工作中,开展社区活动13次,服务受益人群达到500余人次。
实现“医疗+社会融入”的社区康复服务
搭建“社工+”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模式
项目组以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卫生服务中心为主要服务阵地,结合重钢总医院精神科、康复科的医疗资源,为辖区的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医疗服务,社工运用社会工作的三大手法为辖区精神障碍患者进行社会融入服务,有效地实现“医疗+社会融入”的社区康复服务。
搭建的“社工+精卫专家+精防医生+心理咨询师+康复师+心理治疗师+镇街、社区精卫工作人员+志愿者”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模式使得试点街道的精神障碍患者获得了专业的服务,能够有效地保证精神障碍者参与社区康复效果的持续性。
社工通过深入社区、深入家庭,对辖区精神障碍患者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残疾等级、家庭经济状况、生活自理能力、社区康复情况、社工康复需求等进行了初步的掌握,再根据服务对象的情况开展了精神障碍患者服药管理、生活技能培训、人际支持、精神慰藉、就业技能提升等服务,让服务对象掌握生活必备的知识,逐渐走出家门,参与适宜自己的社会生活。同时,帮助精神障碍者家属了解到可使用的社会支持网络,缓解精神障碍者家属在协助患者康复过程中的照顾压力,协助精神障碍者家属之间建立朋辈支持网络。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社工积极链接各方优质资源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开展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组建志愿者队伍等,向过往市民宣传精神卫生类疾病的相关知识,促进居民的自我精神健康意识和抵御精神健康问题的能力,唤起全社会对精神卫生工作的关注,营造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让更多的市民关注心理健康,做好善待精神障碍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专业、温暖的服务
为更多患者家庭带来希望
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引入社会力量,为有需求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随访服务、康复指导和转介服务、心理咨询和个案服务、政策咨询和资源整合服务、宣传教育和家属培训服务、志愿者服务,形成以家庭为基础、康复驿站为阵地、社区为依托的康复服务模式。大渡口区致力于推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不断优化社区康复体系布局、强化资源投入整合、提高服务内容质量,增强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庭获得感、幸福感,将通过专业、温暖的服务,为更多患者家庭带来希望。(李秋燕 陈思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