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消失的万寿场老街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23 15:34

开栏语>

几天前,一市民给本报来电,希望关注一下胜利路街道的万寿场老街。他说:“那里以前热闹得很。现在许多房子垮塌,很多人都搬到新街去了,这里变得很冷清。”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一些东西会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终将成为旧闻,成为人们的记忆。正如这位市民所说“至少,我们曾经在那里生活过。”

为了留住这些记忆,今天起,本报推出“棠城旧闻”栏目,关注这些即将消失的场镇、街区、建筑等。欢迎你提供永川各种“旧闻”信息,微博@永川读本或拨打49666000,我们期待你的参与。

昨天晌午,91岁的龙泽厚走出盐市路19号的老屋。他拄着拐杖踩着青石板,蹒跚着走过布满青苔的盐市路,穿过曾经满是店铺的灯杆路,跨过有屋顶的双拱石桥,来到曾经酒香绕梁的兴隆路。他站直了身子猛吸一口气,却什么都没有闻到。

未满周岁的衣衣,缩在妈妈怀里,好奇的看着这位万寿场最老的居民从门前走过。

这一老一小的“会面”,每天都被万寿中学(初中)的吴秀利看在眼里。6月底,这所有着84年历史的学校,将停办。万寿场的衰败不可逆转。

91岁高龄的龙泽厚常拄着拐杖到古街散步。 本组图/记者 肖庆华 摄

建于1937年的石拱桥仍在通车。

盐市路

曾经地上都是白花花的盐

龙泽厚在盐市路住了大半辈子,路长200米,共有45户居民。

“为啥叫这个名字(盐市路),就是因为这条路上都是盐贩子。”说起当年贩盐的场景,龙泽厚用“路两旁全是白花花的盐,地上也是盐”来形容。

顺着青石板路往上走,龙泽厚的拐杖这里指指,那里点点,“28号是供销社,35号是小卖部,37、39、41号都是餐馆,45号是老医院。”如今,这些地方要么人去楼空,要么长满杂草。

走到盐市路和灯杆路的岔路口处,龙泽厚停下来喘口气。万寿中学门口的吴秀利想扶他一把。“不用,老骨头还得行。”两人一起走进了灯杆路。

灯杆路1号是以前的供销社,但现在成了危房。24号是乡镇企业办公楼,“以前这里每天来办事的人把门槛都踩烂了。”办公楼旁边的几家餐馆全都歇业了,大堂里几只母鸡踱着步。门口的木桌上坐着3个老人,三缺一,把麻将打得哗啦作响,“都搬走了,打麻将都不一定凑得齐人了。”

石拱桥

桥上的房子如今成了危房

200米的灯杆路一直走,就是万寿场的菜市场。

“万寿场,两头翘,中间一个石拱桥……”龙泽厚一路上都念着这句顺口溜。灯杆路跟兴隆路之间,是一座带顶的双孔石桥。吴秀利妻子的外婆,当年就住在石桥上。“楼板下面是没得名字的河沟,从窗户可以钓鱼。”如今,桥上的房屋只剩框架,贴上了危房的告示。

穿过石桥,就是兴隆路。“以前走到路口,就能闻到酒香。”46号的酒厂厂房还很坚挺,一个老人坐在门口编竹篾,但这里早就不生产酒了。

龙泽厚和吴秀利在37号门前,站立很久。吴秀利介绍,上世纪末,当地政府想扩建万寿场,“这家正好在场镇的入口处,生意好得很。就是不同意整体往后退,拓宽道路。”吴秀利说,再加上各方面的原因(部分老人不同意扩建),当地政府最终选择在2公里外,重新规划了万寿场新街。“这个事情是转折点,老街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衰败的。”

万寿中学

月底期末考试后将成历史

整个万寿场154户,如今只剩20户左右,已经有2/3的房子垮塌,剩下的很多都是危房。万寿中学一度是场镇的救命“稻草”,“只要学校在,或多或少还是有人气。”

吴秀利1993年来到万寿中学教书,娶了妻子任英。“可惜了,老校啊。”吴秀利说,“万寿初中前身为1929年的永铜联立学校,算起来建校已84年。”

去年万寿中学已停止招生。本月底,期末考试结束后,万寿中学将成为历史。除36名初二学生被迫转校外,学校17名教职工也将被安排到其他中学任教。

不知道学校停办后,自己会被分配到何处,吴秀利感叹,“20年了,看到它(老街)就衰败了。”

龙泽厚的孙子,早就在万寿场新街定居了,但他不愿意去。“这边住起方便,还凉快些。”龙泽厚的儿子龙衣荣说,“我会一直在老街陪着父亲,他就我一个儿。”

700多年的老街

一下雨就有房子倒塌

《永川县志·行政区划·宋元明》记载,“据高滩乡回龙寺碑记有‘宋永宁’有‘万寿乡’字样”,可知早在宋代就有万寿乡。《永川县志·建置》记载,万寿场建于元代,以境内有万寿寺和万寿桥命名。以此推断,万寿场老街有700多年历史了。

“政府最初是想改造万寿场,将古街扩建。”胜利路街道万寿场社区主任蒋梅说,乡政府曾与万寿场古街老居民商谈扩建事宜,不少原住民担心有700多年历史的古街将不复存在,纷纷表示反对。

2003年,胜利路街道万寿场社区成立,主要负责管辖万寿场老街和新街。不少古街的房子已是危房,尽管社区工作人员多次做工作,仍有不少居民不愿搬走。蒋梅说:“现在最怕的是下雨,每次下雨都会有房子倒塌。”

重庆晨报永川读本实习记者 钟耕军 记者 肖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