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川:加快构建分级诊疗 助推基层公共医疗服务均等化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7-23 12:01

第五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近期发布,重庆市南川区构建分级诊疗体系的实践从上百个候选案例中脱颖而出,成为全国17个入选案例之一。

专家认为,南川区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水平,推动破解了山区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

南川区地处重庆南部,辖31个乡镇、3个街道,总人口70万。境内金佛山面积占南川区辖区面积一半以上,部分山区群众仍然存在看病不方便等问题。

南川区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区农业农村委主任尹付国表示,建设现代化新南川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村公共服务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较为突出的短板弱项。近年来,南川区坚持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作为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重大民生工程,围绕破解农民群众基层就医难题,持续探索推进医共体建设,通过整合区、乡镇两级医疗卫生资源,以3家区级医院为核心、联合6家中心卫生院和28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医疗共同体,形成有效的分级诊疗体系,让农民群众家门口看病有“医”靠。

区级医院技术水平、服务质量要优于乡镇卫生院,而乡镇卫生院点多面广,与农民群众联系密切。为发挥区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各自优势,相互借力、补足短板,南川区建立“乡镇检查、区级诊断、中心卫生院治疗”的分级诊疗新格局,实现100余种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首诊,乡域医共体运行成本同期下降11%,农村居民在乡镇卫生院诊疗占比由区县域和乡域医共体实施前的52%提升至62%。目前,医共体服务每年为农村居民节约交通费、食宿费、医疗费2200余万元。

信息化是分级诊疗的技术支撑。南川区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技术力量薄弱等问题,大力推进医防融合信息化建设,依托区内技术力量最好的区人民医院投入4000余万元建立远程心电诊断中心、远程影像诊断中心、病理诊断中心、临床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五大中心”,覆盖医共体所有成员单位,实现区内各级医疗机构检验检查信息互联互通,农民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高效。

图为“五大中心”之一的远程影像诊断中心

南川区卫生健康委主任沈国亮表示,通过“五大中心”建设,上下级医院之间检查、诊断、结果报告等服务流程更加优化,患者在手机上即可查看检查报告,实现“乡镇检查、三甲诊断,一级医院收费、三级医院服务”。同时,通过“五大中心”的及时诊断,可早期识别危急重症患者并快速建立急救转诊绿色通道,全力挽救患者生命。此外,通过“五大中心”建设,区级优质医疗资源带动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提升,让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到区内“三甲”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

图为南川区数字健康平台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南川区平均每年为农村患者节省诊疗费450余万元,真正实现“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花钱”。“五大中心”建成后,基层病例上传量和服务患者人次数有了明显增长,既减轻了基层医疗机构经济负担,也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积极性,基层患者就医满意度达到95%。

图为“区聘乡用”医师王映懿在太平场镇卫生院开展教学查房工作

为了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真正落地,南川区着力完善医共体内部运行机制,积极推动医疗服务下沉基层。一是推动人才下沉。实施“区聘乡用”改革,要求区级公立医院新招聘的执业医师,80%以上到基层医疗机构连续工作至少一年;选派专业骨干人员到基层医疗单位。二是推动资金下沉。探索建立“区聘乡用”改革虚拟机构,制定绩效考核政策,对下派人员单独核定绩效工资总量,同时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发展资金池”和“区级技术服务协作资金池”筹资及使用制度,“区聘乡用”人员绩效工资按现有财政保障渠道注入“双资金池”,将下派人员绩效支出纳入资金池保障范围。三是推动管理下沉。将“五大中心”建设运行情况纳入目标考核,实行月通报、年考核机制,压实区、乡两级责任等。

沈国亮表示,下一步,南川区将以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服务能力为重点,继续发挥数字化支撑作用,推动数字诊疗在基层医疗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探索实施乡村一体化管理,促进服务链条持续延伸,确保“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服务新模式落地见效,切实践行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全力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健康服务需求。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认为,南川区积极构建区到乡镇到村的县域医共体和以中心卫生院为主体的“乡域医共体”,进一步推动优质资源下沉,优化医疗服务供给,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整体水平,提高了农民群众在基层的就医率,推动破解了山区农民群众看病难问题。

据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已经连续征集五年,经过全国征集、地方推荐、初审、专家评审、社会公示等环节,迄今累计推出101个典型案例,持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