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谁能代表重庆老街?这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街市让所有人跪了!
文旅新重庆微信公众号消息,要说谁最能代表山城老街的韵味,我觉得首先必得山之绝妙,方能显城之独韵,长寿的三倒拐无疑将此诠释得淋漓尽致。2.5公里的老街硬生生地从165米的高差上纵身跃下,与山壁不停碰撞折射,划出一道婉转而又余音绕梁的弯曲乐谱,最后直入江中,泛起星星点点的倒影涟漪。
单论长度、落差,在如今保存下来的山城老街中,三倒拐无疑都是NO.1,加上“倒拐”的形制,合在一起便是一道壮观的景象,这种壮观在不同的位置又有着不同的诠释,这才是无数人喜欢三倒拐的原因。
三倒拐路牌“爬三倒拐通身汗,下三倒拐脚打颤”,长寿人耳熟能详的俗语道出了三倒拐5000余级古青石台阶的险要,也正因为这个险劲儿让枯燥劳累的攀爬变得趣味横生。
这些青石板路犹如一条在山间跳跃的溪流,时而陡峭中形成一道一泻千里的瀑布,时而平缓回旋盘成一汪潭水,时而数不清的小道从每一个错落有致的房屋缝隙中穿梭而来,汇聚一堂而又瞬间分道扬镳,时而一片坦途而又悬于绝壁戛然而止。
三倒拐青石板路每一段景致绝无雷同,特别是三个180高落差大转弯尤为传神,房屋与行人在此处突然斗转星移,没了上下左右的分辨,三倒拐的大名也由此而来。
行走其间,突然跃出一个垭口,踩着阵阵江风,悬崖、吊脚楼、竖着挂着的百年黄桷树一刀切下,滔滔江水、滚滚车流、鱼贯船只尽在脚下,竟有种坐看风起云涌的豪迈;转瞬坦途一片,人来人往却依然静谧,坐在石刻墩子上轻摇着蒲扇的大爷,打着井水洗衣的老太,不时从巷子里窜出的孩子,吹出的彩色泡泡在阳光下飞舞……
打着井水洗衣的老太尽管如今老街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小孩,但他们都独享着这份老街传承下来的美妙时光,使得每天以这条老街为纽带,在上下半城穿梭不停的忙碌路人也不经意放慢了脚步。
不知不觉折叠在倒拐子处,一边踮脚从地平线上探出头来,一边俯下身来触摸屋顶的瓦当,360度旋转着身子,在万花筒般迷失其中,分不清自己是在上面一层还是下面一层,是在左边的世界还是右边的光影。
走到顶处,一定要去坐有着重庆交通活化石之称的长寿缆车,这个1964年建成通车,至今已有53年历史的缆车全长282米,是西南地区最长,坡度最陡的缆车,连接着城区望江路与江边的河街,是上下来往的重要通道,这也是重庆唯一留下的缆车了。
缆车站坐在缆车上,刚刚走过的三倒拐美景尽收眼底,而放眼而去,长江两岸秀丽风光一览无余。而今,经过重新维修的缆车将重新开动迎宾,喜欢老重庆的人一定不容错过。
要说谁最能代表山城老街的韵味,我觉得,还得镌刻下历史岁月的年轮,才能渗透出巴渝文化的悠长。三倒拐是重庆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街市。早在元朝,长江水运渐起,作为水路交通枢纽和重庆外围门户,原属巴郡枳县的长寿改置县,县址特意选在濒临长江的河街,顿时沿江成为了长寿县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长寿长江两岸的秀丽风景明代中期,水运发达,贸易空前繁荣,河街和码头拥挤不堪,市集、酒肆、店铺、客栈、仓库见缝插针。为解决这个甜蜜的烦恼,长寿开始建造后街和上后街,也就是现在三倒拐的下半部分。
三倒拐上的茶楼到了清嘉庆四年,江苏状元石韫玉从翰林院出守重庆,来长寿视察,觉得这地前有长江、后临高崖、发展受限,决定将县署迁往山崖之上,但河街仍是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崖上下两座城,高差极大,隔着几乎无法逾越的垂直悬崖,只有采取詹天佑修京张铁路的之字形结构修建道路连接,于是产生了三倒拐。
崖上之景在抗战时期,三倒拐达到极盛,民族工业崛起,面粉厂、盐、茶等店铺超过100余家,为重庆提供了大量的粮食、蔬菜、肉类等后勤保障物资,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直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些民族工业打下的底子依然支撑着三倒拐的繁荣,手工一条街声名远播。有几千人工作生活在这里,从山下到山顶,酒馆、卷烟厂、布鞋厂、老相馆、川剧院等,从各式工厂作坊到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完全是一座悬挂在山崖上功能完备的小城市。
三倒拐街景如今留存下来的建筑大多为明清四合院,64栋超过2万平方米,穿斗结构,辅以抬梁,小青瓦屋面,悬山式和歇山式相结合,不少雕梁画栋,几何纹、饕餮纹、兽形纹、花卉纹等窗格灵动有趣。
从河街往上爬,老电影院是进入三倒拐最醒目的建筑,尽管早已凋敝,但遗存的电影海报和宣传栏,还能一下把人拉回到过去的时光之中。
老电影院 老电影院海报绕过电影院拾级而上,有段非常长的宽阔平坦的青石板路,百年来已踏出深邃而光滑的脚印,住户门前设计有下水口,每个形制还略有不同,四合院和单家独院的水都经过地下水道排到街面两边的排水沟,在明清时期,这样的设计极具超前性。
下水口路过原工商联的老房子,便是川剧团,这段街上以前住的都是江南来的移民和打工族,房屋大多只有一层,这也使得川剧团的地上三层地下两层的建筑显得非常壮观,当年,这里的每一个窗户都会传出川剧的高腔,而来往的人们也常不自觉停下脚步,在这免费的天籁中陶醉一会儿,似乎整个身子都轻松了不少,戏曲曾是三倒拐的一张名片。
到了五香门便可看见那棵明星古树,历朝历代来往的人们爬三倒拐,都会在这里歇口气,阔绰的黄家院子也就坐落在这里,周围麻糖铺、旅社、茶馆一字排开。从这之后,第一道拐才算走完。后面两道拐的老屋结构不大一样,基本都是简单直接挂在绝壁上的吊脚楼,这也预示着后面的两道拐都得一鼓作气爬到底了。
三倒拐一角快到顶端是著名的八角井,这井深10米,其下泉水清冽,时至今日,依然是整个老街居民洗衣淘米的热闹之所。此时回望,江南尽收眼底,白塔亭亭玉立于长江边上,而三倒拐则像一条乌龙,盘旋于山际,龙头伸入长江像蛟龙入海。
亭亭玉立的白塔要说谁最能代表山城老街的韵味,我觉得最后必须隐藏着历史的密码,散发出诱人的神秘气息。三倒拐老街走到河街,继续前行,便可进入一座古刹,这座名为定慧寺的佛教宝地。在翻修之前一直隐藏在江边的棚户中破败不堪,更没人知道就在这里曾经诞生了第一张三峡工程的设计图,孙中山先生提出兴建三峡工程的设想差点变成了现实,而他的设计者却不是中国人,是美国水电专家萨凡奇。
定慧寺远景定慧寺始建于清代,毗邻三倒拐热闹集市但又闹中取静,“古寺炉烟歇,明河下五更。初回尘世梦,忽报晓钟鸣。夜送寒山月,朝惊远水清。欲知深省意,试听此间声。”古人的诗句便是其迷人景象的写照。
当时的寺院主要建筑为四合院布局形制,后仅存正殿及左右偏殿,最近经过翻修又恢复了当年寺院鼎盛时期的规模和景致。抗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经济部资源委员会龙溪河水力发电工程处相中了定慧寺这块宝地,将其作为龙溪河水电工程处。
长寿区桓侯宫尽管身在战乱动荡之中,工程处依然希望能在战后为经济恢复打下能源基础,因此重新将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的设想——“自宜昌以上,入峡行”这段“以水闸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利”——提上研究日程,为高起点设计,使工程达到世界最高水平。
工程处邀请美国专家萨凡奇前来商讨中国战后开发西南水电资源相关事宜,国民政府认可了工程处的建议,开始和美国对接,最终与美国垦务局签约,准备利用美国资金建设水电站。
三倒拐街景萨凡奇是当时世界最著名的高坝建筑专家,在美国水利垦务局任设计总工程师长达27年之久,曾在美国成功设计建造了60座拦河大坝,美国著名的胡佛水坝、大古力电站水坝便是由他设计建造。
他对中国的水利也是情有独钟,在收到邀请之后,主动请缨亲赴三峡考察。这个决定放在当时是非常的疯狂,因为日军已经占领湖北宜昌,三峡已经是整个战争的最前线和惨烈战斗的焦点,基本天天都在日本飞机的轰炸之中。
三倒拐街景国民政府考虑到萨凡奇的个人安全多次拒绝,在萨凡奇的一再坚持下,终于获得了批准。萨凡奇于1944年9月和水利工程专家黄育贤带领的技术人员一行,乘坐民生公司专轮,在第六战区副司令兼江防司令吴奇伟的护卫下,历时10天,对长江三峡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形状况、地权问题以及处理扬子江巨大迅疾之水流所可能发生的困难”等问题,作了较为详实的考察和记载,并冒着危险穿越日军占领区域勘察了位于湖北省的西陵峡。
考察完后,萨凡奇回到位于长寿县定慧寺的工程处,经过40多天紧张工作,编制出第一个完整、详细开发长江三峡水利资源的综合报告:《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又称萨凡奇计划),分别送交原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委员长翁文灏和副委员长钱昌照,并兴奋地写信表达自己能够参加这个伟大工程设计的欣幸。
三倒拐街景两年之后,萨凡奇再次两闯三峡考察,验证设计中的四个坝址,并在回程中对路过的南津关西岸石子沟作出了重要论断,数年后,新中国的建设者们和其不谋而合,在这里修建了葛洲坝水利枢纽。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在长寿县设立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办公地点仍设在定慧寺。可很快内战爆发,《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以及萨凡奇的前期工作也付诸东流,这段传奇也成为了永远尘封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