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春節聯歡晚會 攝/王志宇
快板《十八大精神暖人心》在綦江區宣傳十八大精神文藝晚會上演出
綦江博物館
綦江農民版畫家李成芝正在創作版畫
隆盛鎮太極村村民自辦文化活動受熱捧
核心提示》》
綦江整合全區文化資源,統籌全區文化活動,動員全區力量,以農村和基層為重點,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實現文化活動立體化、多元化,建立起綜合、系統、有效、節約型的城鄉文化惠民工作機制,探索拓展文化活動大家辦的新途徑。
“這個周末,總工會廣場又有演出,大家一起去看喲。”12月22日一早,家住綦江區文龍街道虹橋小區的張秀琴就邀約街坊鄰居觀看綦江南州大舞台每周舉辦的文藝演出。
今年3月,綦江正式啟動“文化千裡行·歡樂送萬家”活動,每周都有文藝演出供市民免費觀看。而該活動僅僅是綦江文化惠民系列舉措的一部分。
豐富文化活動送歡樂
在綦江,“文化千裡行·歡樂送萬家”城鄉文化惠民工程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包括“城區周周演”、“節慶月月演”、“時政宣傳大巡演”、“基層自辦演”、“惠民電影進基層”等文化活動。
喜聞樂見的形式,貼近生活的內容,唱的都是自己的歌,講的都是自己的故事,舞台上的明星是群眾身邊的普通市民。
“我們每周都來看演出。”張秀琴笑著說。欣賞文藝節目,觀看壩壩電影,享受快樂時光,日漸成為綦江居民的文化時尚。
文藝下鄉時,村民門早早就等候在演出現場。大家在家門口就能看到精彩的演出,在喜聞樂見的節目中了解惠民政策,享受文化活動帶來的快樂,感受到黨的關懷。
“用文化活動來凝聚人心,提振廣大干部群眾的精氣神。用文藝活動來推動文藝作品創作,打造文藝精品,從而推動地方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是城鄉文化惠民工程的最大亮點。”綦江區文廣新局負責人說。
據統計,城鄉文化惠民工程開展以來,以街鎮、部門、文化團體參與,以展示行業文化、特色文化為主的“城區周周演”共演出30場次;由部門參與、全區統籌的“節慶月月演”23場次;以宣傳黨的十八大精神、市第四次黨代會精神為內容的“時政宣傳大巡演”102場次;農村“惠民電影放映”5432場次;基層自辦活動357場次,呈現出“城區周周有活動,農村活動送到村”的生動局面。綦江還在活動中強化品牌,配送各種圖書和宣傳資料上萬冊,讓人民群眾“有看的、有讀的、有唱的”,綦江50萬余 名群眾直接受益,享受到了文化活動帶來的身心快樂。
推進公共文化優服務
和張秀琴不同,同住一個小區61歲的退休職工楊桂均每到周末也有自己的安排。
“讀書看報是我多年養成的習慣。”楊桂均說,綦江圖書館、文化館等公共設施都是免費開放,每到周末她都會帶上孫子到圖書館借閱圖書。
目前,綦江區文化館、圖書館、版畫院、石壕紅軍烈士墓、街鎮綜合文化站等單位都已全面實現免費開放,開放公共文化空間7000平方米以上,全年開展館(站)辦活動參與群眾16萬人次,接待讀者7萬人次,借
閱書刊約10萬冊次,上網5萬人次。以上陣地活動的發揮,傳播了先進文化,發展繁榮了基層文化。
在三角鎮徐家村的農家書屋裡,13歲的張明宇正捧著書讀得津津有味。
“自從村裡有了農家書屋,我們就有個好去處了。”村民張萬榮笑著說,其實他上了年紀眼睛不好,認識的字也不多。每到農家書屋,管理員給他播放關於農家科技和時事政策的音像制品,都是他很願意看、很願意聽的。
目前,綦江區已完成鎮文化站的全面升級和評估定級,初評一級站15個、二級站2個,完成20個街鎮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網點建設和實現130個村農家書屋與390個外借點數字化動態管理,成為農民增長學識的“充電所”、發家致富的“加油站”、陶冶情操的“娛樂園”。綦江區隆盛鎮石梁村農家書屋被授予“2012年全國示范農家書屋”榮譽稱號。
傳承歷史文化展新貌
綦江歷史文化資源豐富。
1926年1月24日,中共綦江縣支部建立,這是有確切記載的重慶最早的基層黨組織。
在歷史文化名鎮東溪,綦江邀請全國知名專家“把脈”,建成東溪“抗戰一條街”,修復東溪鎮萬天宮、南華宮,深入挖掘東溪會館文化、麻鄉約民信局文化和抗戰街建筑特色文化,將古鎮打造成為渝黔旅游大通道上第一山水古鎮。
綦江整合資源,成立紅軍長征紀念館,深入挖掘石壕紅軍墓、紅軍橋、紅軍洞、紅軍路等資源,統一規劃,集中打造旅游基地,並積極申報“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將綦江烈士陵園打造為紅色文化主題公園,啟動永城王良將軍故居修繕工程,並與同濟大學合作建立CAUP歷史建筑保護中心西南實驗基地。
舉辦綦江區文化遺產日系列文化活動,開展市級以上非遺項目演出、非遺講座、非遺展覽等活動3場,發放各種宣傳資料1萬余份,非遺宣傳深入人心。
綦江永城吹打學校為重慶市首批非遺傳承教育基地。永城吹打學校年度培訓傳人200人次,成功申報3名市級代表性傳承人,公布了第二批區級代表性傳承人24人。
積極打造以國家級非遺項目永城吹打為核心區域的綦江吹打生態保護帶,大力扶持永城吹打學校為代表的非遺傳承基地和傳習所,通過舉辦民間吹打擂台賽等非遺展演活動,有效推進新區非遺保護工程。擬定綦江區民俗博物館的建設策劃方案,成功舉辦渝南黔北文史論壇。
促進文化產業顯特色
農民版畫無疑是綦江一張響亮的名片。
綦江全力推進綦江文化產業(創意)示范園建設,幫助綦江印象版畫公司成功創市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積極創建“市級文化產業園區”。
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版畫經營,引巨資依托古劍山4A級風景旅游區建設,打造古劍山版畫村,進一步擴大和提升其集創意、創業、展覽、旅游觀光、休閑為一體的文化產業聚集區的規模、檔次,力爭將綦江納入全市重點文化產業布點范疇。
推進“版權興業”基地建設,加快文化產業發展。制定出台扶持文化產業政策措施,扶持微型文化企業發展。今年新創辦微型文化創意企業12家,實現創收500多萬元。引進企業協議簽約7家,協議投資約5000萬元,實際到位資金約1000萬元。
2014年是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綦江同廣安共同舉辦“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版畫創作展覽”活動,創作110幅版畫在全國巡展,建立紀念鄧小平同志專題版畫展覽館,生動展現鄧小平的光輝一生,並以此推介綦江文化,展示綦江形象,擴大綦江影響力。
完善文化設施上台階
綦江區還加快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不斷夯實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努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量,打造城區“十分鐘文化圈”和農村“半小時文化圈”。
在城區,以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科技館、檔案館以及歌劇院為內容等“五館一院”的建設在積極推進之中,將成為綦江城市發展的“新地標”。
在街鎮,以群眾公共文體廣場為主體的文化設施建設已實現全覆蓋,達到了有場地、有演出設備、有健身設施、有配套設施的“四有”標准。一年來,這些文體小廣場吸引老百姓開展活動1000余場次,參與人次達到20余萬,逐漸成為老百姓娛樂生活的大舞台。
全力推進文化產業(創意)示范園建設;開辦100家綦江文化會館,促進企、媒、網聯姻,向世界各地深度推介綦江文化;整合版畫院、版畫村、版畫街、版畫主題公園等元素,不斷提高文化產業品牌和影響力。以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為突破口,壯大產業基礎,培育骨干企業,促進文化產業產值實現新突破。 文/劉欣
本版圖由綦江區文廣新局提供
(來源:重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