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工业从“新”再出发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8 19:44

重庆华峰新材料产业园。

涪陵慧谷湖科创小镇部分楼栋已完成建设。(本版图片均由涪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起重机挥舞着巨臂,运输车来回穿梭……12月26日,涪陵慧谷湖科创小镇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加紧进行运输、吊装等各项作业。年关将至,项目部300多名工人开足马力,追赶工期,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今年以来,涪陵“制造业立区”连放大招:

2月,签约青山瑞浦、赣锋锂电两个百亿级项目,形成72GWh的电池产业集群;

5月,重庆万凯新材三期年产60万吨食品级PET项目投产,成为全球最大的PET生产厂商之一;

11月,涪陵慧谷湖科创基地部分项目进入主体施工阶段,吸引华峰集团、理工清科等高端研发机构进驻……

一系列动作释放了涪陵抢占产业链竞争制高点,加快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积极信号。

近期涪陵出台的《涪陵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7年)》,明确把新型工业化放在首位,建设以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为主导的两大千亿级现代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新兴产业加速发展,传统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涪陵奋力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大区

亟待新旧动能转化

制造业历来是涪陵的支柱产业,新形势下,涪陵新型工业化之路怎么走?

“对我们而言,新型工业化的关键就是要‘固本新兴’,坚持‘科创+’‘绿色+’双驱发力,让涪陵老工业开出‘新花样’。”涪陵区委书记王志杰说,近年来,他们立足产业现状、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功能定位,在做好存量工业提质增效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部署未来产业,着力构建起产业结构高端化、区域布局集群化、产业组织结构协同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走进位于涪陵白涛新材料科技城的建峰集团,厂区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建厂时留下的大件设备,岁月的痕迹清晰可见。2006年起,建峰集团实施转型升级,先后建成年产45万吨合成氨/80万吨尿素装置、配套热电联产装置,其主打产品聚四氢呋喃还走出国门,远销印尼等海外市场。

建峰集团前身为国营816厂,原属三线核军工企业。上世纪90年代初,停军转民后的建峰集团建成我市第一条年产30万吨合成氨生产线。自此,包括川东造船厂在内的众多央企纷纷迁到涪陵,使涪陵有了真正的现代大工业,奠定了涪陵工业的根基。

此后,涪陵抢抓“三峡工程”、西部大开发等机遇,用现代工业理念推进农业、服务业及整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了涪陵卷烟厂、太极集团、建峰化工等一众响当当的工业龙头。

然而,随着全球供应链迭代升级,涪陵工业逐渐暴露短板。涪陵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涪陵共有规上企业326户,其中传统产业占比超80%,制造业面临着产业结构偏重,“傻大粗黑”重化产业占比过高,产业基础能力亟待提升等问题。

紧扣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涪陵绘制了“2349”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发展蓝图,聚力打造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2个千亿级主导产业集群。“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涪陵靠的是新型工业化;提升制造业整体发展水平,路径也直指新型工业化。”王志杰说,涪陵区“2349”体系不是若干产业门类的简单拼盘,而是一个内部存在有机联系、功能互补的复杂生态体系,通过产业门类之间、区域之间、大中小企业之间、上下游环节之间高度协同耦合,更好地释放产业体系的综合效能。

例如,围绕建设千亿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产业这一目标任务,涪陵区瞄准动力电池这一关键产业链,将引进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补链项目,促进动力电池与下游零部件组装、材料生产、整车等产业的协同发展。目前,该区已成功吸引青山实业瑞浦兰钧年产30GWh电芯项目与赣锋锂电、吉利电池三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项目进驻,建成后将形成72GWh动力电池产业集群。预计到2025年,动力电池系统产业、轻量化材料产业将实现产值140亿元。

项目牵引

增强产业链韧性

“全球1/4的己二酸都来自重庆华峰新材料产业园(以下简称重庆华峰)。”在刚刚落幕的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上,华峰集团副总经理姜曦表示。让他引以为傲的是,今年6月,全球单套规模最大的己二酸装置——华峰六期己二酸50万吨/年项目建成投产,标志着重庆华峰已具备年产150万吨己二酸的生产能力,稳坐全球最大己二酸生产企业宝座。

从2010年落户涪陵建成一期16万吨/年己二酸项目,到具备年产150万吨己二酸的生产能力,重庆华峰带给涪陵的是一个产业的兴起。以己二酸为原料,他们逐步延展出华峰化工、华峰氨纶等9个现代化新材料产业项目,己二酸、聚氨酯原液、超纤材料、聚氨酯树脂4个大单品产量位列全球第一,另有己二腈等6个产品产量位居全国首位。

从“零”起步,到聚“链”成群,重庆华峰成长背后是涪陵牢固树立“项目为王”,合理扩大有效投资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培育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方面,涪陵今年要实现一个“小目标”——力争规上工业产值突破25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5%。

“我们梳理了聚氨酯树脂、氨纶、轻合金汽车零部件材料等11条重点产业链,绘制产业链招商图谱,从年初开始,便瞄准行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招商引资,积极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大力推动协同创新,不断扩大产业‘朋友圈’。”涪陵区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

为提升项目招引质效,涪陵区重点紧盯京津冀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招商目标区域,高频次、多方式跟推重点项目,发挥自身优势和长板,以“一把手”招商、产业链招商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持续扩规模强聚集,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对接龙头企业,推进一大批优质项目引进落地。

在项目招引中,涪陵区还引入了“亩均论英雄”评价体系,不拘泥于政策支持,而是从原料、市场、成本等方面算“大账”,结合企业的经营状况、行业地位、专业技术等,开展“一企一策”的“懂你”招商。

落户涪陵高新区的重庆卡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涞科技),是一家从事新材料研发制造的行业“独角兽”企业。去年项目还在建设过程中,就一举拿下30万套高性能复合新材料订单,还创下了从洽谈到投产不到半年的“卡涞速度”。

项目刚落地时,涪陵便实行“容缺受理”和“告知承诺制”,在项目业主作出书面承诺后,不用事先经过行政审批,就可开展项目设计等;建设过程中,政府各职能部门根据建设进度完善相关手续,各部门整合资源实行并联审批模式,大大缩短事项办理时限。

“是政府的服务和效率,给了我们发展信心。”卡涞科技负责人何鹏说,目前,项目已建成投产6条产线,年产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零部件60万件,还带动联洋、幄肯等一批上下游合作伙伴落户涪陵,使涪陵复合新材料产业生态圈越做越大。

今年前三季度,涪陵工业经济运行指数达85.04分,在主城都市区中排名第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项目6个、市级重大项目48个、区级重大项目113个,新投达产项目预计全年可实现产值103亿元。

科技创新

提升集群竞争力

规模大、增长快,不代表没有缺陷。如何提高先进制造业的集群竞争力是涪陵区一直思索的问题。

以重庆群崴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群崴电子)为例,这是一家成长于涪陵的高新技术企业,其生产的低阿尔法锡球被广泛应用于高精度卫星定位系统和航天电子设备的芯片封装中。

高纯度的锡合金原材料是制备锡球的关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掌握该项技术的企业,全球仅有三家,群崴电子的产品原料完全依赖国外进口。

“处处受制于人的感觉真的很不好。”群崴电子副总经理朱健感慨,1公斤低阿尔法锡合金原材料进口价高达2万元人民币,但成本价还不到进口价的1/10,更令企业糟心的是,一旦国外公司“断供”,企业免不了陷入困境。

这几年,群崴电子加大科技攻关,每年拿出营业额7%搞研发,依托中国科学院、北京工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力量,开展产学研合作,向低阿尔法锡合金原材料发起冲击。

整整五年时间,群崴电子几乎把所有心血都花在技术攻关上。今年,研发团队终于传来好消息,由其首创的低阿尔法材料及低阿尔法微细锡球制备技术实现量产。这一技术的问世,打破了困境,还将这一原材料的价格降低了90%以上。

新型工业化的本质是“新”。当前,涪陵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立足区域发展优势,突出抓好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产业发展,发挥产业链优势,强化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

这个月,由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理工清科)与华峰集团联合研发的尼龙纤维改性技术已完成实验室测试阶段,将进入小批量生产。“我们通过在尼龙制备中加入一种高性能聚合物,有效降低尼龙的摩擦系数和磨损量,使尼龙纤维的耐磨指数提高了1倍。”理工清科总经理丁佰锁说。

自去年3月落户涪陵高新区后,理工清科便与涪陵本地企业建立起产学研合作,形成覆盖材料基础研究、工业级合成与生产、工程应用的全产业链研发应用平台,在高分子材料、MOF有机金属骨架材料等一批前沿技术上取得创新性突破。

紧扣全市“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涪陵制定了“1238”产业科创体系建设规划,聚焦新材料及绿色低碳、生命健康、数智科技三个主攻方向。

“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我们统筹发挥‘资源、平台、转化’的核心作用,把科研机构、制造企业、投资机构以及终端市场等联结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攻关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筑牢新型工业化的底座。”王志杰说。

重庆万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凯新材料),是涪陵区六个百亿级企业之一,其生产的PET瓶片主要用于饮料、食用油等食品行业的包装瓶生产。就在不久前,万凯新材料向涪陵区科技局提交申报,将在慧谷湖科创小镇设立自己的产业研究院。

“将研究院放在涪陵,我们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来决策。”万凯新材料负责人说,这里良好的产业条件和创新生态资源成为推动他们做出决定的重要因素。

对万凯新材料而言,在涪陵设立研究院有两大利好:一是万凯新材料已在涪陵建立起完备的智能化生产线,通过“企业+科研院所”模式,将有效缩短科技创新与市场应用之间的距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二是涪陵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连接点,将有助于集团公司进一步打开西南市场,享受西部大发展所带来的市场红利。

像万凯新材料这样在涪陵设立研究院的龙头企业还有不少。目前,慧谷湖科创小镇已吸引到华峰新材料及碳中和创新研究院、理工清科先进材料碳中和研究院、国仪量子涪陵页岩气智能钻探与量子传感工程研究中心等16家研发中心进驻,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接下来,涪陵还将围绕两大千亿级产业生态圈,扩大优质科创资源的引入,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攻克一批产业链关键技术,让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