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6日,重庆市大足区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现场,工作人员在主尊造像腹部“暗格”右侧区域,发现三根残缺的石质手指和一件陶瓷残片。这是继4月26日首次打开“暗格”后,再次发现新的历史遗物。
初步考察发现,三根手指分别为一根拇指残体,两根相连的手指(中指和食指)残体,两指指尖共持一件法器,至于手指具体属于造像何处尚需进一步考察分析。与此同时,本次发现的瓷器残片可与之前的一件瓷器残片拼接为一个较完整的瓷碗。据大足石刻研究院石质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陈卉丽介绍,这一发现对千手观音修复和大足石刻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据了解,该“暗格”是2008年工作人员对千手观音造像进行前期勘察时发现,位于千手观音主尊像腰部以下至莲台部位,宽310cm ,高90cm,左右进深分别为20.5cm、32.8cm 。因所处位置特殊,专家和文物工作者推测可能为“装藏”区域。所谓“装藏”,是古代在塑佛像时,先在佛像背后留一空洞,开光时,由住持高僧把经卷、珠宝、五谷及金属肺肝放入并封上。今年4月26日,因千手观音主尊修复工作的需要打开“暗格”,工作人员在取出的封口石砖上首次发现年代石砖题记,并从“暗格”中取出陶瓷残件、金箔残片和有形石质残件等历史遗物。
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开凿于南宋,为我国最大的集雕刻、彩绘、贴金于一体的摩崖石刻造像,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代表作品。但经近千年岁月洗礼后,早已百病缠身。作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于2008年开始前期勘察和试验,2011年正式启动,针对金箔脱落、雕刻风化、彩绘褪色等34种病害实施抢救性修复,预计将于2015年上半年全面完工。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